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实施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

核心提示: 我国已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阶段,预计到2023年可以实现跨越,迈进高收入国家门槛。实施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其基本路线图是:由局部跨越,到大部跨越,再到整体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水平迈进,建设一个“富裕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上高收入国家水平,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摘要】我国已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阶段,预计到2023年可以实现跨越,迈进高收入国家门槛。实施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其基本路线图是:由局部跨越,到大部跨越,再到整体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水平迈进,建设一个“富裕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上高收入国家水平,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关键词】 梯度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进入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阶段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美元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GDP大体相当。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0.865万亿美元,人均7900多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偏上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存在很大不同,平均数往往掩盖了内部差异。中国本身也存在着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落后地区。从各地区发展情况看,现在已经有10个省区市人口超过5亿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15年数据)。其中有4个省市(津、京、沪、苏)、人口1.4亿,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他6个省区市(浙、内蒙古、闽、粤、辽、鲁)人口3.6亿多,接近于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他12个省区市(豫、黑、新、冀、琼、青、湘、宁、陕、鄂、吉、渝)人均GDP在6000—8000多美元,另外9个省区(川、赣、皖、桂、晋、藏、贵、云、甘)人均GDP在4200—6000美元,全部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水平。

中国一个省区的人口、面积相当于国外一个国家,省域内各地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以地级城市来看,则有77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其中有31个城市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有10个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如最高的鄂尔多斯市人均GDP达到33344美元;克拉玛依市人均27601美元;东营市人均26393美元;深圳市人均26071美元;广州市人均22217美元;苏州市人均21988美元。在县级市中,江苏昆山市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张家港市人均28586美元;江阴市人均28259美元;太仓市人均24892美元。可以说,随着划分区域的缩小,各地的差异更大,总体上各地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竞相超越的格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92.7万亿元,按汇率不变价计算,约合14.88万亿美元,我国人口按年均增长0.5%计算,则全国总人口达到140962万人,人均GDP大约10556美元,总体上人均超过1万美元,接近于12736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水平。按此发展速度,预计到2023年,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差异化梯度发展道路,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进而实现总体跨越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道路。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别很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各地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会有先有后、各显其能。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形成循序渐进的“雁阵”发展格局。

我国东部一些地方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万元,按当年汇率折合1.2万美元,核心区(主要是上海)达到人均10万元(折合1.47万美元),应该说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折合1.6万美元,核心区达到13万元,折合1.9万美元,目前正在向这一目标努力。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苏南一些地方提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也不同程度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将有更多地区和人口人均GDP超过12736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下一步,要持续接力,全面迈进高收入国家水平。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线图就是:由局部跨越,到大部跨越,再到整体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水平迈进,建设一个“富裕社会”,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到2023年之后我国实现整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只是全国人均GDP达到12736美元以上,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都达到了这一水平,还会有相当多的人口低于平均水平。同时,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现在全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已超过1万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接近4万美元,即使我国整体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只是刚刚迈进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与其他高收入国家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不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实施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上高收入国家水平,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保持中高速增长,防范化解经济风险。世界上不少国家之所以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于自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出了问题,发展的停滞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危险。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如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长期受困于“中低收入陷阱”。阿根廷1960年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被称为拉美首富,然而此后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有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71美元,2014年仍只有2865美元。与此相对照,“亚洲四小龙”成功实现了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创造了“东亚奇迹”。如韩国1987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28101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只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必须做到减速不失势,保证经济增速在6.5%以上,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条件。为此,必须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特别注意防止拉美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债务风险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尤其要管理好股市、汇市和房市,及时处置资产泡沫,打好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创造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人力人才资源红利。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既丧失了与低收入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能力同发达经济体在高技术领域展开竞争,无法实现由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能源资源优势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高生产率增长模式转变,错失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以拉美国家为典型代表,其长期享受自然资源红利,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始终未能形成中高端制造能力,反而使“举债增长”难于维持。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重要关口,从2011年开始劳动适龄人口相对减少,2014年开始劳动适龄人口绝对减少,已经出现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的“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日趋减少,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大量低端产品的增长模式无法长期持续下去,高投资、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0%、韩国的30%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变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人力人才资源的道路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加快人力人才资源开发和科技研发,不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水平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目前中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韩国超过5%,美国长期稳定在5.5%左右。要适应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需要,加快发展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创造出新的更大的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我国的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相比美国的3%、韩国的3.36%、日本的3.4%,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对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大国来说,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现有技术所形成的后发优势是逐步递减的,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成为创新型国家。

第三,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如果把经济发展比作一列火车,过去的动力是蒸汽机,后来是内燃机,现在则是高速动力。许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恰恰是在发展动力方面出了问题,过去是用蒸汽机,后来仍然是用蒸汽机,自然动力不行了。归根到底是从低端制造无法升级到中高端制造,经济转型失败所致。拉美国家至今除了向外大量出口农产品和能矿资源外,其工业制造品在国际市场没有强大竞争力。东亚韩国在发展中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跃升到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领域。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打造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中国正处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关口,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加快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不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牵引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第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大程度释放制度红利。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受利益集团的羁绊,政治内斗不止,改革难以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腐败现象蔓延,社会矛盾积重难返。中等收入阶段,也是一个各方面矛盾积累、风险隐患增加的阶段,需要一个国家拥有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掌控,超越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以国家发展利益为最高原则,驾驭和处理复杂局面。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所在。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坚决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五,有效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拉美陷阱”,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如拉美国家,基尼系数大多在0.5左右,高的达到0.6以上,大片的贫民窟就是其突出标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贫民窟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发展成为高收入社会。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社会公平得到较好体现。日本1960年代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韩国1970年代推行“新社区运动”,缩小了城乡和居民收入差距,使初次分配更趋均衡,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培育规模越来越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消费型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起巨大的社会财富,人们对如何更加公平合理分配高度关注,社会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必须下决心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加强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建立起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的新机制,限制部分社会成员不当过高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

【参考文献】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见习) 美编/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梯度   发展战略   陷阱   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