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国学经典 (2)

核心提示: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养育是中国的实际,国学经典表达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已渗透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这些价值对于我国社会的整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存养“三心”,体验“三个合一”之境

我国需建构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信仰系统,即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从长远的、健康的、高品质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极端利己主义。
这些价值对于我国社会的整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学与现代伦理价值——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人权意识等完全可以整合起来,儒释道若干价值观念与现代人权、平等、尊严、理性、道义,不乏可以沟通之处。现代权利意识,现代法律生活,如果缺乏终极信念的支撑,缺乏深厚积累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之支撑,很可能流于平面化与片面化。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下,构建现代文明,建设公民社会的伦理体系,需要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儒学的支撑。儒学资源中有大量可以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沟通对话的内容,又不会陷入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偏颇。
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保存、养育“三心”,即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进而体验“三个合一”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
孔子有“三畏”,我们现代人也应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神灵,敬畏列祖列宗的文化创造,敬畏老百姓,敬畏我们的职业、职责与职份,庄敬自强,严肃谨慎。孟子讲四端之心,其中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是仁德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德的萌芽。培养爱心,从仁爱出发,爱父母亲人,爱邻人他者,爱我们服务的对象,爱草木鸟兽、山水瓦石,要有切身的感受,从点滴做起。还要有羞耻感,懂得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能做。人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禽兽,而要做君子。
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界,这正是君子的人格境界。这三个合一是终点,起点则是讲三个分立,即天人相分、群己权界的分别,知与行两阶段的区隔,分了之后再合。从敬畏之心出发,有超越的信念信仰,对终极存在的“天”与生命存在的“地”心怀恭敬、尊重,审视“人”的有限性,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人与我,群与己,己与物之间充满着矛盾,我们在现代意识下首先要明晰彼此的权、责、利的界限,然后再从恻隐之心出发,讲爱心,友善,讲社群的统合与和谐。知行合一,在王阳明那里是指良知的呈现,我们通过改造、转化,强调理论与实践、规范与行为的分而后合。这里也可以从羞恶之心出发,视“说一套做一套”为耻。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责编/周素丽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谭峰]
标签: 国学   社会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