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否激活民间投资,调整和改革以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投资格局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为此,必须为民营企业真正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升各项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能力。
【关键词】民间投资 国家治理 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民营资本投资下滑及其主要原因
2015年,我国民营经济对GDP贡献超过60%,税收比重超过50%,为全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占到80%以上,新增就业比重超过90%。民间固定投资3540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99%。民营经济能不能健康持续发展,事关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政府税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创业创新促进等。能否激活民间投资,调整和改革以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投资格局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自2007年至2015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速一直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到2015年底两者基本持平。2016年第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较2015年度的10.1%持续下滑至5.7%,下滑幅度巨大。民间投资的突然下滑引起了各界高度重视。那么,影响民营资本投资下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从国内看,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关系民间经济发展;从国际看,随着全面开放,全球各类竞争对手陆续进入我国市场,民营企业面对的对手更强了,国际上的高附加值品牌也进入我国市场,可谓强手如林。民营企业承受的国内外压力越来越强大。
其次,民营企业在加工和制造业中的比例较大,实体企业的利润率下降明显,过去注重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那些目前看属于产能过剩的产业,面对市场压力要转型,确实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转型意味着原有的设备设施报废,是一笔巨大投入和巨额资产,企业自己不舍得,银行更是有压力。民营经济下滑,并不是民营企业缺资金,而是缺乏人才、项目、思路和新的发展模式。一些地级市作为去产能的主要地区,没有相应的研究院所,没有人才,转型不是一日就能解决的。
再次,尽管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但在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情况下,他们对市场更加审慎。很多民营企业家是自己单打独斗出来的,吃亏太多,一路坎坷,非常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企业家认为,新的模式正在孕育中,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与企业家交流中,他们较为担心的是政府政策的变化趋势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他们认为,宏观调控就是调控预期管理。也有企业家对结构能不能调整过来心存疑惑。对于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企业家也心存担心,担心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有企业家说,电商消灭了一批中产阶级,“互联网+”会带来什么?这些担忧,不能不引起重视。
影响民营资本投资的治理因素分析
首先,差别化对待挫伤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当前的问题是,各界谈民营企业都说得很好,但实际过程中的操作就有些不一样了。譬如,对于公办学校,财政部门按学生的人头给补贴,而民办学校的学生却得不到国家的补贴。教育领域中的国有和民营政策不一样,生源就成了问题,优秀的学生不会到民营学校来,国有和民营怎么会在一个起跑线上?再比如,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和PPP的积极性不高,一是项目的吸引力不大,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流失都非常敏感,害怕民间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和PPP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PPP准入方面,地方政府有时会把利益多的给国营企业,利益少的给民营企业。在政策制定上和公共政策参与领域,民间资本的话语权不强。在一些领域,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在一个平台上。一些民营企业面临国内不让进、国际上出不去的困境,只好“翻墙”投资,面临很大风险。
其次,政策不具体,并缺乏操作性。一是各地政府政策的细节不细,各个部门的政策缺乏联系性,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家们认为,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非常明确,确实给企业家巨大鼓舞,越是大领导事情越好办,但是政策到了地方就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二是许多政策问题是隐性的,如同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政策背后主要是利益驱动,这其中有公家的利益,也有个人的利益问题。在治理领域,民营企业遇到的不是大政方针问题,而是具体政策的落实和执行问题,这些确实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三是政策不确定和不透明问题。由于审批程序复杂和不透明,导致部分企业不敢投资、不敢发展,对未来缺乏预期。总体来说,不少企业家对政策的获得感不强,感觉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再次,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一是个别部门和基层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和执行水平有待提高,地方政府操作公开性和透明性不够。一些国家明文规定的产业补贴,到了地方迟迟不能到账,挫伤了企业家的积极性,伤了企业家的心,对民营企业伤害很大。企业家对一些官员的诚信问题意见很大。二是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比较突出,官僚作风依然存在,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三是一些地方缺乏安全的投资环境。有的企业家把自己的家产抵押上,还要承担无限责任风险。个别地区和部门不给民企发展机会,一旦出现问题,民企马上遭到起诉,其中牵涉到一些利益在里面。据统计,民营企业寿命达到5年的不到30%,大部分受到银行贷款因素的影响。有的民企贷款无门,只能借高利贷,风险很大。还有的企业到外地投资时,受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影响,遭受不公平对待,资产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外地民营企业家因缺乏安全感,自然不敢投资。
完善制度,提升民营资本的治理水平
首先,坚定不移地实施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民间投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大力度保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好创业者的积极性。推进民间投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其次,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能力。国际经验证明,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民间投资中的作用是扩大民间投资的基本前提。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科技支持力度。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国家要从战略上进行考虑并制定一些具体措施,来支持和培育一批民营科技创新企业。政府要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而不能仅仅依靠银行。二是要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大量非营利性机构,诸如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它们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三是政府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指导。政府必须支持实业,互联网必须“+”实业。政府的政策要有严肃性,要符合企业发展需要,不能“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些企业建议,不要搞什么扶持资金,拿掉这些资金,给企业减税,把政策落在实处。与其搞不公平的优惠政策,不如搞普惠型的政策。当然,政府部门应该配套的资金必须尽快到位。
再次,努力创建共建共享的民间资本发展环境。一是商会要协助民营企业依法维权,建立倾听民营经济声音的组织渠道。在新加坡,银行在放贷给中小企业时,银行和政府各担一半的风险。此外,新加坡政府还积极与商会合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商会”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其指导和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经济组织发展了,社会组织衔接不上也不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仅是指二者的发展规模和数量,也包含了组织层面的内容。二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可持续的。三是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目前,一些企业家对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存在忧虑,比如“新官不理旧账”等。对于俄罗斯企业的相关研究发现,企业的运行环境远远比所有权形式更为重要。企业行为的合理化主要在于经营环境。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和传递。诚信体系建设涉及到数据健全等技术支持,但目前我国的数据体系并不支持,部门和企业的数据各自为政、不能统一。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和完善诚信体系。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美)大卫·M·科兹:《大国的解体与重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