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全球观察 > 正文

五彩斑斓的巴西文化

核心提示: 巴西是一个独特的国家,500多年的腥风血雨,印第安文化、葡萄牙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不断地撞击、冲突、调和、交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五彩斑斓的巴西文化。而印第安人、葡萄牙人、非洲黑人和其他种族的混血、融合,形成了既拥有古老传统而又活力四射的独特的巴西民族。

【摘要】巴西是一个独特的国家,500多年的腥风血雨,印第安文化、葡萄牙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不断地撞击、冲突、调和、交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五彩斑斓的巴西文化。而印第安人、葡萄牙人、非洲黑人和其他种族的混血、融合,形成了既拥有古老传统而又活力四射的独特的巴西民族。

【关键词】 巴西文化  人种大熔炉  金砖国家  贫富差异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巴西被称为“上帝恩赐的国度”。的确,巴西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辽阔的土地、适宜万物生长的气候,还有无穷无尽的地下宝藏。巴西的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五位,其领土涵盖近半个南美大陆,而且国土的60%以上为可耕地。其咖啡、甘蔗产量世界第一,大豆、杂豆产量世界第三,可可产量世界第四。森林面积442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达52%。巴西的富铁矿产量和出口均列世界第一,是世界四大产锰国之一;其铬、铀储藏量居拉美首位,此外,巴西还出产金、锡、铝、镍等。近年来,巴西不断发现新油田。巴西还拥有大量非金属的矿藏,如五光十色的绿宝石、紫水晶、黄水晶、玛瑙、钻石等宝藏。更令人惊叹的是,巴西很少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几乎年年风调雨顺。

巴西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作为一个人种大融炉,巴西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移民。他们在音乐、舞蹈、艺术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巴西拥有五彩斑斓的多元特色文化,其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桑巴(Samba),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通过被贩卖到巴西的黑奴带到巴西,后又融入巴西本土印第安人和葡萄牙人的音乐舞蹈风格,渐渐演变成今日的桑巴。桑巴舞激烈、热情、欢快、活泼,舞者狂放不羁,动作幅度很大,节奏强烈,给人激情似火的感觉。而大鼓、铜鼓、手鼓等打击乐器同时并作,高亢激越,声浪滚滚,烘托出一种紧张炽热、烈火扑面的气氛。为桑巴舞增添光彩的,是演员华美绝伦的服饰,演员无论男女,都身着色彩艳丽的服装。而桑巴歌曲则充满抒情,又不乏诙谐和戏谑。如今,桑巴比赛和表演,是巴西特别是里约每年二月中下旬举行的狂欢节的中心内容,桑巴的热歌劲舞让狂欢节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桑巴给巴西人带来快乐,也推动巴西文化艺术的不断创新。桑巴已渗透到巴西人的血液中,成为巴西文化的象征和代名词,也成为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民族符号。

巴西的电影享誉世界,在拉美首屈一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不少影片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如日裔山崎静执导的、描写巴西日侨遭遇的《异乡泪》(1980年,在哈瓦那新电影节上获一等奖),莱昂·伊尔茨曼执导的《觉醒》(1981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金豹奖),埃克托·巴本科执导的《蜘蛛女之吻》(1985年,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以及最佳导演提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瓦尔特·萨勒斯执导的、佛兰达·蒙特勒罗主演的《中央火车站》(1997年,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国际电影节奖),这部影片被视为巴西电影史上“里程碑式作品”。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瑞勒斯2004年凭《上帝之城》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摄影、改编剧本和剪辑四项提名。影片真实再现里约最大的贫民窟“上帝之城”中,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挣扎在毒品、暴力与帮派犯罪之间的历史和现实。《中央火车站》的导演萨勒斯于2005年执导的影片《摩托日记》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他参与策划了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而《中央火车站》的女主演佛兰达·蒙特勒罗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与英国著名女电影演员朱迪·登奇分别用葡萄牙语和英语朗诵了巴西著名诗人卡洛斯·德鲁蒙特·德安德拉德的诗《小花与丑恶》。

人种大熔炉

在巴西,可以看到呈现多种深浅不同肤色和相貌的人。据2010年巴西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白人在巴西人口中约占47.3%,黑白和其他混血人种约占43.1%,黑人占7.6%,亚裔人占2.1%,印第安人只占0.3%。就地区分布而言,白人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南部、东南部和中西部,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北部;印第安人尽管人口不多,只有13万多人,但共有67种民族,主要生活在亚马逊流域。四五百年来,在多种民族的融合中,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许多词汇丰富了巴西的葡萄牙语词汇,使巴西的葡萄牙语与葡萄牙本国的葡萄牙语存在明显的区别。

与世界其他地区一些有着不同种族的国家相比,多个种族在巴西共处得比较和睦,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宽容与尊重。但是,不同的肤色依然是不同社会地位的印记,种族歧视依然可见,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处的贫民区,在巴西称作“法维拉”(Favela),他们从事社会底最脏最累的劳动,而白人一般都处在社会的上层。尽管如此,巴西在整合如此复杂的多元文化方面还是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多种族的各种传统经过独特的发展,融合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他们有对国家的共同认知、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英雄和共同的历史,以及混合着各种色彩的文化和各种信仰的宗教。随着社会的进步,有色人种的地位得到明显的改善,出现了有色人种的联邦议员、大法官,足球名将贝利曾当选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黑人部长,使有着“多种民族大熔炉”之称的巴西,更加多姿多彩。

巴西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巴西是世界上贫富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其贫富差距之大,在世界名列第八,拉美第三。据2012年统计,巴西5%的富人占据全国总收入的40%。2002年巴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9.4%,劳工党执政以来,由于实施“零饥饿”“家庭奖励金计划”和“第一次就业计划”等扶贫计划,巴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贫困率一度下降至52.9%,3000多万原贫困人口脱贫,成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人口扩大。但最近两年由于经济衰退,一些刚刚脱贫的中产阶级,又陷入贫困,他们常常成为对政府不满、参加抗议活动的主角。

不少学者认为,巴西社会可划分为6个等级:精英(富有阶级)、上中产阶级、中中产阶级、下中产阶级、穷人、最穷人。富有阶级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不少人留过学,拥有高级住房或别墅、几辆汽车、经常出国旅行;而大多数穷人和最穷人居住在贫民窟“法维拉”,居住、卫生、出行、教育、就业条件很差,很难享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贫民窟常常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暴力的温床和毒贩的根据地。

巴西是一个独特的国家,500多年的腥风血雨,印第安文化、葡萄牙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不断地撞击、冲突、调和、交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巴西文化。而印第安人、葡萄牙人、非洲黑人和其他种族的混血、融合,形成了既拥有古老传统而又充满活力的独特的巴西民族。正如曾流亡巴西的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1941年出版的《巴西:未来之国》一书中,把巴西描写成一个“明日世界”的“未来之国”:“贫苦中看得见美好,哀伤中看得到富饶,苦痛中望得到快乐。”

这就是巴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美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刘焕卿:《巴西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②吕银春、周俊南:《巴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谭峰]
标签: 巴西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