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汉学家包弼德:中国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张梅:您还长期致力于古代婺州(浙江金华)地区的文化研究,经常到金华地区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如《苏轼作品在南宋婺州研读情况考》、《地方传统的重建——以金华府为例(1480-1758)》、《地域文化与晚清帝国——以金华府为例》、《地方史的兴起:宋元婺州的历史和文化》、《地域史的勃兴: 南宋、元代的婺州历史、地理学文化》等,可是中国学者以前对地方史的研究不太重视,您对此怎么看?据您所知,现在美国研究地方史的重要学术机构有哪些?

包弼德:是的,中国大陆历史学界一直不太重视地方史的研究,认为地方史的研究是低级的,更喜欢关注整个国家的历史,觉得这才是重要的。我觉得从地方史出发也可以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所以我认为地方史的研究很重要。大陆历史学界现在虽然有些改观,但地方史的研究还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研究宋史的人知道,南宋很多学问高的人不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地方建设,对地方和整个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朱熹的500余名学生中,已知有官职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受到理学教育的士人,认为每个人天生具备良好的天性,只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就可以成圣成贤,而不一定要在朝廷当官。他们可以在思想上成为国家精英阶层的一部分,他们也可以通过在地方社会中的行动把学问付诸实施:可以影响他们的家族,建立由志同道合的士人组成的群体,也可以利用资源建立自发性的制度以改善地方社会的状况。

关于地方史研究,有些人认为就是研究某一个地方的历史,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从地方史可以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正如我刚才所讲的,我是主张后者的。你们知道,我对金华地方史关注较多,因为金华是十三至十四世纪文集留存最多的地方。其实,我原来的设想是将金华、徽州、吉安、与华北平原某个地方进行比较研究,后来发现非常困难,加之华北平原的资料不多,所以只进行了金华的地方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地方史的学术重镇有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

张梅: 除了思想史和地方史的研究外,您先后主持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两个大型数据库建设。前者是与复旦大学史地所合作,将中国历史地名矢量化,凡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地名的,都可通过数字化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可视化的展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后者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历史人物传记资料分析数据库。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两个数据库可以配合使用,将人物的行动轨迹通过可视化的地图得以形象展现,这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多见也是非常前瞻的技术。因您在领导地理分析研究上的特殊贡献,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为您颁发了2015年度“荣誉地理学家”奖章。请问,依您之见,数字化人文科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中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他们应该怎样借鉴您的成功经验用新技术去建造一个新的系统?

包弼德:这两年来数字化人文科学在中国越来越流行,我们也可以从网上的数据看到这种变化。我对通史感兴趣,因为我喜欢整体性地思考问题。我也一直对宏观项目比较感兴趣,包括我对哈佛图书馆的建设比较用心,图书馆这种基础性工作做好了,对各方面的研究都有好处。建设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考:历史是有时间性的,历史研究往往关注人物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事件是发生在什么时间。可是仅做历史研究会有限制,地理研究虽没有历史学视野下的时间性,却提供了关于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环境的信息,因此我对地理学也很感兴趣。

研究历史和研究地理面临相同的问题,但遵循不同的方法。历史的核心是时间上的变迁,但我们讲历史变迁是无法讲清楚所有的历史事件、所有人的行为、和所有的情况的,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我们认为重要、且有能力解释的现象去研究,所以学习历史学的同时也要学习政治、文学,对全国性的现象要特别的关注。而地理学则比较忽视时间的变迁,注重环境的空间区别。可以说,历史和地理一个注重时间一个注重空间,而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那怎么将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我们开始做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时,想法是这样的:在中国历代的文集和文选中,当作者提到某个人物时,会说他出生在哪里,在哪里做官,即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中国的历代文献里,关于地名的信息线索(reference)非常多,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信息都放在地图上,我们就可以从空间的视角去看中国历史的变迁。我们开始做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要囊括从秦始皇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例如,徐州在汉代时指那个地方?在明代时又是指哪里?所以这项工作比较庞大和复杂,没有复旦老一辈学者的帮忙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后来我开始关注哈佛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十年前我向校长提议应该重视在哈佛建设有关地理分析系统的研究和教学,之后我和各学院的教授统一计划成立了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 (Harvard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现在这个中心的影响很大。

我从事建设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项目,主要是受郝若贝(Robert M. Hartwell)教授的委托。记得他当时问我是否想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告诉他有兴趣。后来没想到他那么突然离世,我就接着把这个工作做下去了。CBDB是一个在线的关系型数据库,其远程目标在于系统性地收录中国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传记资料。因此,CBDB是个开放的项目,似乎永远也做不完,但是我们现在的资料越来越丰富了,截至 2016年1月为止,共收录约370,000人的传记资料,这些人物主要出自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而我们现在正致力于增录更多的明清人物传记资料。CBDB将其内容毫无限制地、免费地公诸学术之用,它除了可作为人物传记的一种参考资料外,亦可作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之用。因为我们的成果都是开放的,可以直接共享到网上,所以如果中国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需要的话他们可以无偿使用,我们愿意以史为桥,联通哈佛与中国,并且我们欢迎他们从事类似的工作。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