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马克思消费思想当代价值透析

【摘要】马克思消费思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价值目标。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费两难问题,也可以通过对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审视与思考,为合理界定消费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并明晰消费与人们生活幸福的关系,助推中国梦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  消费思想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在经过GDP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平稳新常态,在新的时期内,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强调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容易让我国走向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导致社会个体陷入物欲消费,这有悖社会主义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初衷。因此,在新时期,我国需要解决扩大消费而又不能走入过度消费误区的问题。马克思消费思想恰恰是从自由的角度来考察消费,它将消费问题放入宏观的社会发展角度去审查,探讨社会、人的发展与消费的关系,可为解决我国新时期消费的问题提供思路。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哲学意蕴。首先,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人本质的特征,生产是为了消费,这二者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马克思提出理想的消费应是个体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发生的消费,应具有自由和自主性。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个体被压制消费,仅将之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其次,马克思认为消费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力。个体的自由以及较高的素质是其实现自由消费的前提。消费还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能发展,社会个体只有实现消费自由,才能够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自己。马克思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难以获得消费自由,即便工人工资提高,工人却会为赚取更多的工资而牺牲自己的时间,并放弃自由,没有自由时间,个体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最后,马克思还对人、社会的发展与消费的关系做出阐述。马克思认为人生产和劳动的动力之一是每天的消费,历史便在这一关系中不断向前发展,并推动个体的进步。马克思还指出人的发展水平由消费能力决定,并影响着人的生产能力,而社会个体的生产力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整体提升。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经济学意蕴。马克思提出,生产也是消费,而消费直接也是生产。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创造了消费产品,影响着消费方式,还是人们消费的动力,因此说生产直接是消费;而正是由于消费环节,一个产品才能够真正成为产品,而且消费能够激发新的生产需要,所以消费直接是生产。由此,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这是二者最为直接的同一性;二是生产与消费互相创造彼此,任何一方都是因为自身的完成才创造了另一方;三是生产与消费两者互相依赖而存在,但两者又都具备独立性,处于对方之外。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消费的发展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社会在消费上出现两难问题,一方面消费率依然不高,这说明我国消费不足,但另一方面,我国又存在过度消费现象。

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开始制定各类鼓励消费的政策,但我国的消费率却并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下降趋势,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的消费率为62.3%,但到2013年却下降到49.8%。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应十分旺盛,但实际上社会消费率却在下降。从横向来看,我国的消费率也低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2010的消费率仅为48.2%,但同期巴西(64.2%)、南非(56.9%)等国家都高于中国。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消费主导经济发展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出台,也有学者担心消费过度问题,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消费主义。实际上,我国人口众多,即便只有小部分人认可消费主义观念,这也将对我国乃至世界消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国为发展经济既要鼓励消费,但同时又必须引导人们合理消费,防止过度消费的出现。我国的过度消费问题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不匹配,而是相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资源来说的。我国巨大的人口总量使得我国人均资源十分匮乏,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国情都要求我国保持合理消费观,避免过度消费进一步带来资源的大量消耗。此外,人们在快速增长的消费中往往会陷入精神迷茫,《人民论坛》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解决温饱问题后,90.4%的受调查者的幸福感相比以前有所降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物质需求的满足并不能代表个体就会获得幸福。人的幸福应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满足的结果,为此要想提升幸福感,还应摆脱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控制,追求精神满足,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当代价值透析

合理确定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首先,要树立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理念。我国社会应该深刻践行马克思“消费便是生产、生产即是消费”的同一性理论。在我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因为忽视“生产即消费”而造成损失,如在一个项目建设中,往往考虑了选址与规模,却忽视了原料等供应问题。同时又因为忽视“消费即生产”,而不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造成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缺乏。为此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消费思想中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理论,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其次,我国要重视生产的地位。马克思消费思想认为生产决定着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甚至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因此我国要想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重视生产,创造出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消费环境。一是我国应该将重视生产上升到战略高度,国家应在大政方针的制定中体现重视生产的观念。二是用市场手段调节生产资金流向。三是通过宏观调控来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国家可以制定宏观政策鼓励人们积极研究新技术和新产品,保障生产方式的先进性。

最后,还要重视消费的作用。马克思消费思想将消费看作是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国还需要重视消费的作用,它能够促进生产,实现社会财富积累,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个体发展的保障。为此,我国应该从宏观上调控消费来提升消费水平,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调控消费基金,二是优化消费环境。此外,我国还应重视消费教育,提升个体的消费能力,如对社会个体进行消费观念、合理消费结构、消费知识以及商品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明晰消费与人们生活幸福的关系。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民已经在物质上获得基本满足,消费水平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大幅度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精神需求得不到相应满足等因素造成的。由此可见,消费水平的提高与人们的幸福感提升之间没有必然正相关的关系。为此,我国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应倡导精神消费,发展文化消费。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实现3000美元时,该国的文化消费会快速发展,当达到5000美元,文化消费则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我国早在2012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可以说我国是有极大的文化消费需求的。而要发展文化消费,不仅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还需要提升社会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首先要引导人们消费观念,使之将消费选择从物欲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其次要提升人们辨别文化产品的能力,使之选择优质的文化产品进行消费,摒弃那些糟粕、低俗的文化产品。最后还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大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的文化内容,培育社会公众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也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获得幸福感。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王坤娜  孙垚(见习)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   思想   价值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