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两种理论解释比较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最早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19世纪初所提出时,就具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名词,在被马克思运用时通常也携裹着贬义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继承的过程;但批判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观点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学界针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同解读所导致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基于不同的解读方式,这种争论所导致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有鉴于此,本文则更为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表述的时间、目的、原因、方式及先后的变化发展,以及表述数量、关注程度及研究深度的问题。因而针对两种理论解释的对比就不能是静态的并列式对比,而应该是动态的继承式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表述

对比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必须建立在充分而合理的文本依据基础之上,必须通过对重点文本表述内容的解读并联系文本表述的背景、动因、方法和时间等关联因素,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表述。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重要表述或者经典表述主要出现在两处:一是在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一是在马克思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表述很有特点,采用了比喻性的修辞手法,使他们对意识形态的“照相机比喻”成为了一种著名的表述风格,也使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了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他们是这样描述意识形态的:“……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这段比喻性的表述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他们的意识形态观:意识形态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颠倒”的,充分表明了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否定性”认识态度。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可视为他的有关意识形态表述的经典,这是已经被学界所公认了的事实。他在其中论述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共论述了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意识形态的存在;二是意识形态的地位,即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三是意识形态的呈现形式,即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和过去的表述一样,马克思依然没有直接界定什么是意识形态,而且也是借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而涉及意识形态。所不同的是,这次的表述较为“中性”,这也是最明显的变化之处。

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表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有关意识形态的“照相机比喻”可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经典描述。所不同的是,恩格斯的确是做到了马克思没有做的工作,那就是使马克思德语版意识形态的模糊性从此有了清晰的定义。在1893年7月14日给梅林的信中,恩格斯讲道:“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在这里,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的态度依然是否定性的,简直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持态度的延续,并且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态度仍然保持一致。

但是,这种“否定”否定的是什么呢?恩格斯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否定性”概括?如果仅停留于这一定义的表述,恐还不能完全理解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全部内涵。比如,恩格斯认为,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反对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那么由此还能认为意识形态仅为社会统治阶级所有吗?甚至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吗?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意识形态两种理论解释的对比

思辨是哲学特有的过程与特征,思辨意味着辩论,意味着针锋相对的观点的战斗。每一位哲学家在思辨时的时代背景、批判对象、辩论需要、认识深度都不会是相同的,加上哲学家思维方法及文本表述的个性化,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所产生的解读效果自然存在差异。因此,如果非要对比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意识形态理论上的些许不同,就不能脱离这些附带因素的影响。

意识形态两种理论表述的动因比较。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既是亲密的战友,又是密切的合作者。但他们的合作并不等于他们所做的工作完全相同,恰恰相反,他们彼此间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如果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比作一条生产线,马克思无疑处在前端,恩格斯则处于后方,在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上,他们也就有了表述动因的差别。

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基本是在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并在《巴黎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逐步确立了这一理论,尤其是在后者当中,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照相机比喻”,可以说是他对意识形态较为“清晰”的定义了。尽管如此,研究意识形态是什么,并不是马克思的主旨目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才是他的根本任务,马克思对黑格尔将一切实体看作绝对精神的观点还是彻底否定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得出了意识的非决定性论断,指出黑格尔的意识形态只是一种有阶级性的意识,是为维护阶级社会服务的意识形态。可见,是被批判者的意识形态而非意识形态本身,才是这本论著辩证的主题。就是到了后来马克思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书,意识形态也仍然不是辩证的主题,而是思辨经济关系所触及的一个环节、一个概念,甚至一个工具。总体来讲,马克思在多种理论的哲学辩论与批判中,意识形态一般总是被作为应用的哲学概念而被提出,对其表述始终不够清晰也就较好理解了。

恩格斯在1893年写给梅林的信中对意识形态所做出的清晰定义,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定义。当时面对一些思想家和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恩格斯做了两件事:一是反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立的缺陷,二是反驳这种荒谬的论述。恩格斯认识到,他本人和马克思对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强调过多,而且一直在致力于对唯心主义哲学下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却忽视了对意识形态形成原理的探讨,因此给保尔·巴尔特之流对马克思主义的污蔑与歪曲以机会。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恩格斯才决意为意识形态界定出一个清晰的概念,着力指出了意识形态纯粹是一种意识过程,尤其是“所谓思想家”的意识,更是难掩虚假的本性。在这里,恩格斯一方面讲解了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一方面突出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本质。如此,不仅弥补了自我意识形态理论构建的缺陷,也反驳了保尔·巴尔特之流的谬论。

意识形态两种理论研究的方法比较。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意识形态的动因不同,这就导致了他们针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范式存在差别。他们阐释意识形态的动因不同可能并不是研究范式差异的唯一原因,但却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作过程中的分工不同,马克思着重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运用和恩格斯着重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归纳与总结决定了这种差别的存在;另一方面,恩格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维护也决定了模糊表述与清晰界定的区分。

首先,出于辩论和辩证的需要,意识形态仅是马克思表述中的一个环节性概念或工具,马克思必然要将意识形态概念置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的大过程中进行运用,总是站在历史的维度进行哲学的思辨,这与马克思历史唯物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支配作用有绝对关系。后来,恩格斯出于反对污蔑、歪曲批驳的需要,同时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做出必要反思,就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形成机制原理做出了明晰界定。麦克里就认为恩格斯的虚假意识论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这是有根据的。因此,恩格斯利用经验实证主义,从科学的视角对什么是意识形态进行了表述,这才有了恩格斯1893年有关意识形态的那段经典描述。

其次,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路径与哲学研究内容的顺序和时间有关。由于早期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那时他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是在哲学层面进行的,即以他自己对意识形态的哲学分析观点去辩驳唯心主义“意识决定存在”的荒谬哲学观点。稍后,他又通过政治意识形态来判别意识形态。至1859年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时,意识形态再次进入研究内容之中,马克思关于它的经典剖析就是在这部著作里出现的。因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认识路径基本就是从哲学意识形态到政治意识形态再到经济意识形态,而恩格斯则不同,他的研究顺序似乎相反,他是从经济意识形态入手,到政治意识形态,再到哲学意识形态。其在晚年仍然写出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论著,就是证明。

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同一发展关系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很多争议,而且由来已久、相持不下。基本的观点包括“同一说”、“差异说”和“对立说”。从以上论证可以看出笔者的观点,即并不赞同“对立说”。“差异说”有一定依据,但差异在什么地方?这是不能从文本差异来下结论的。文本差异只是表象,出于 “使用”与“阐释”的不同目的才是本质,仅从文本并不具备充分可比性。从早期二人的合作及合著里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毫无疑问是“同一”的,即都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无论是“照相机比喻”,还是恩格斯的定义性阐释。但也正如本文一开始所提示的,以动态发展的思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观才是客观、科学的,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的继续关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纠正、深化与完善,都使这一理论得到了科学的发展,比如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虽然居社会主流地位,但并不能说被统治阶级就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并非都是虚假的意识,也有真实合理的思想在内;历史形态不仅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其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规律;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等等。如果将后期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发展视为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差异或对立,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正因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科学、深刻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我们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的思想指导。

(作者分别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2页、4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258页。

责编/王坤娜  孙垚(见习)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恩格斯   马克思   解释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