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社会 > 正文

李强: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3)

3

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可以考察那些已经完成现代化转型、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国家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一般而言,一个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是在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管理阶层、科学技术队伍、现代教育、社会福利保障、收入分配、蓝领和白领阶层八个方面实现转型,具备了一定条件后逐步实现的。

9

社会学认为,影响社会结构最大的要素是“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转型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如果我们能推进产业转型,也就意味着社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发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写过一本书《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型与美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就美国社会而言,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二战之后发生的,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等一系列变化促成了一种新的产业结构,进而生成了一种新的职业结构。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管理层的变化。有一件事可以说改变了管理层的结构,即西方国家现代化演进的时候发生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一个专业的管理层开始出现,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从产业结构影响职业形态的结果来看,中国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科技队伍的变迁同样重要。科学技术队伍一般包含两大群体:一类叫做professional jobs,专业型工作,比如大学教授、律师、医生等;另一类叫做technical jobs,操作技术型工作。这两大群体都是影响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教育与产业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客观上推动了劳动者构成的变化,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至于收入分配,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必须有一系列的政策变量如个人所得税的调节等来影响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制度是使得一个社会结构完善的重要因素,像养老体制、福利制度、贫困救济体制等,都是制度建设中不可欠缺的。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白领的比重很大,比如美国白领占比77.57%、英国69.24%,德国65.85%、日本63.79%、瑞典72.11%、澳大利亚71.13%。以上是国际上发达经济体实现现代化转型时所依赖的主要条件和变化过程。

那么,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七个方面需要重视:

第一,产业创新、产业升级。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但是很明显,目前产业偏低端的比较多,土字型的社会结构中偏下层的群体占大多数。当然,实现产业转型决不是说要放弃农业,农业也需要走上现代产业化道路。我们需要的是现代农民,现代农民完全可以是一个有科学技术的、有高水平农业技能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是一个现代的农业经营管理人员。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并不只是指工业。实际上,它是用一种新型的方式来组织生产的新型生产结构。

第二,城镇化转型。未来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完成城镇化转型的国家。什么样的城镇化水平叫做现代化?一般要计算城镇化率,也就是计算已经进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稳定生活和工作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大约是56%,但这个数据是把外来打工族计算在内的,如果不计算外来打工族,城镇化率要低很多。即便将来达到56%的城镇化率,与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经济体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未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很重的一个任务将是通过城镇化来完成的。笔者在此特绘制了2010~2030年分城乡的劳动力人口变迁趋势图,从图7中可以看到,2010~2030年城镇人口会持续上升,而农村人口会持续下降。当然,有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成功的案例。

第三,农民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农民工人数巨大,所以,农民工能否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能否进入橄榄型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农民工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吗”这一设问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农民工收入水平怎样上升?农民工是靠劳动获得收入的,这就涉及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社会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问题;这也涉及工资支付的保障制度的问题,比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在社会上是个严峻的问题。其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怎样上升?这个问题更为关键。其实,当我们称他们为“农民工”的时候,里面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的区分。他们明明从事的是与农业没有关系的劳动,是工业产业劳动,为什么还要叫他们“农民工”呢?这里“农民工”社会身份的涵义,实则是一种落后的身份制度的概念。

笔者认为,应该为农民工创造通过技术晋升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渠道。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是一种社会阶层,因其特殊的技能、技艺、手艺而占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工匠也常被称作“技术工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技术工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曾经有一套八级工的制度,虽然这套制度因为种种因素不存在了,但八级的技术分级起码代表着对技术的一种尊重。我们应该重塑工匠精神。对于一个农民工来说,通过提高技能水平来实现社会地位上升应该是最为正规的途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德国、瑞典等西欧、北欧国家的数据,会发现在整个职业结构中,或者说在中产阶层中,技术工人占有较大的比重。比如,在全部就业者中,专业人员大约占到超过19%,而技术工人也占到19%多一些,这两部分相加就占到了近40%。除此之外,还有10%左右有手艺的人,也可以纳入白领层的技术工人层。与他们的情况相比较,我国要提高技术工人所占比重以及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国专业人员的职业晋级还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相比之下,技术工人的技术晋级制度体制不完善问题就比较突出。而如果没有制度保障,劳动者仅凭自己的努力很难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

第四,收入分配调整。从整个体制上看,一个社会要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是货币的流量,财富是货币的存量,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人们一般使用“基尼系数”来测量收入差距。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时间里,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有了比较大的上升,近两三年来情况略有好转,基尼系数有小幅的下降。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还处于高位,大约是0.5的水平,在国际上差异度属于比较大的;多数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国家或地区,基尼系数都是低于0.4的水平。显然,通过各种体制建设调节收入分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那些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的经济发达体,它们都建立了广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这样使得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的那些人有了制度的托底,不至于贫困潦倒;也使得处于中产阶层“边缘层”或者中产与下层之间“过渡层”的社会群体,不至于在经济不稳定、遇到诸种困难的情况下一下子坠入底层。当然,我们是拥有13.7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一个超巨型人口社会建设广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推进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所以,考虑到我国建立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难度,我们应予以更充分的准备。

第六,教育发展。教育在社会阶层的形塑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是中产阶层的摇篮。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速度非常快,高校毛入学率逐年攀升。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4年高校毛入学率达37.5%,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为40%,这样每年大约有350万至400万的原为农村户籍的大学生毕业走上就业岗位。如果这样一种教育结构是常态的话,我们就能预测未来的社会结构一定是大部分人都受过高等教育的。而教育发展与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我们也必须反思,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年轻人的高等教育结构,但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能够构建一套完善的现代化职业结构体系,来全面接受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职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极大忽略了。如前所述,大学毕业生比较容易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位置,但是在中小城市却常常找不到相应的职位。也就是说,中小城市的职业结构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结构并不接轨。所以,我们既要推进中小城市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我们的教育结构也要适应现有的产业需求。

第七,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为普通百姓提供地位上升的机会。根据上文的研究数据,近十几年来,从事经营、销售、做各种各样生意的社会群体,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在市场中获得利益,进而实现职业地位上升,人数十分巨大。他们的ISEI分值在41~45分,属于中产边缘层。在社会调查中,当我们询问农民工将来想做些什么事情时,通常得到的回答是“赚了钱后,将来想做个小买卖,搞营销、经营”。事实上,农民中确实有很大的一部分人通过经营实现了地位上升。根据“五普”和“六普”数据计算,10年间大约有9千多万中国人,是通过经营销售渠道而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这表明市场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市场为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机会。所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意义十分重大。由于从事经营销售的这部分人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属于中产边缘层或中产过渡层,社会地位还不十分稳定,所以政策上应为他们创造更为稳定的生存环境。笔者特别赞同李克强总理近来在谈到城市经营者时所强调的,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小的店铺和经营者,这个城市就是死城,批评有的人打着城市整洁的名义,其实扼杀了很多的商业机会。当然,商贩应该合法经营,但是商贩的经营确实是普通老百姓实现地位上升的最为普遍的一种途径。

中国离橄榄型社会究竟还有多远呢?我们预测社会结构,通常要对比它的过去,看看历史上的数据,再画出延伸线以预测未来。表1是中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职业分布百分比。在职业分类上,社会学以及国际劳工组织通常将四个职业群体视为“白领群体”,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普通办公室职员、商业销售人员。由于我国商业销售人员的统计与国际上略有出入,我们也暂且忽略不计。这样,我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白领群体所占百分比为“:三普”1982年为11.94%,“四普”1990年为14.21%,“五普”2000年为19.65%,“六普”2010年为30.05%。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白领群体人数会有很大的增长。而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白领阶层与中产阶层具有很强的共同属性,大体上是相互重合的。在未来30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新体系的构建,将是一种后工业社会社会结构的呈现。中国社会将逐步走向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形态,社会学界也称之为中产社会。当然,在这一进程中上面所提到的七个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10

总之,大体上我们能够做出这样一种预测:2040中国白领劳动者肯定将超过蓝领劳动者。到2050年,也就是大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白领劳动者比重将占到全体从业者的大约60%,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完成橄榄型社会的建设。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李强   橄榄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