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全指标。共包含8个二级指标,主要反映法治安全建设和社会安全状况:以给予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党员干部处分的比例、命案现案破案率、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审结率、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审结率来体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效;以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来衡量安全生产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状况。
文化建设指标。共包含4个二级指标,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和全国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人民生活指标。共包含12个二级指标,主要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失业率(城镇)、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能够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情况;平均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劳动年龄人口(16-64岁)占总人口比例、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等指标则体现了在满足温饱需求后,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资源环境指标。共包含8个二级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也更加直接地体现着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其中包括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单位GDP水耗(2010年不变价)、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全国用水总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环境质量指数又包含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地表水达标率、森林覆盖率以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项三级指标。
指标权重的设定与测评结果
为更好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体现公众诉求,课题组在参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众多民众意见的基础上,最终采用“专家评定法+公众调查法”的主观赋权法设定指标权重。
首先,课题组采取事先提示的专家评定法,邀请有关专家对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进行权重设定。课题组邀请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22名,请每位专家就5个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5个梯度的评估,即对指标作出“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或“极为重要”的评估;然后根据结果进行下一步评估,以67%(2/3)为界限,若选择“重要”“非常重要”“极为重要”的比例合计小于67%,则删除该指标。随后,将所有专家的意见汇总,并对5个梯度进行1-5分的赋值,最终得出每个指标的最终权重。
其次,在确定二级指标权重的过程中,为反映公众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诉求和期盼,体现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众参与的理念,课题组采用公众调查法。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同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收入阶层的民众共发放问卷116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65份,有效回收率达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