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年龄人口东移,中西部社会抚养负担上升
未来各个城市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比均有所下降,老年人口占比均有所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均有所下降。从抚养比看,中部地区由于迁出人口大多数为劳动年龄人口,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低,使社会抚养比有所上升,增加了社会抚养负担。相反,东部地区由于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迁入,社会抚养负担较低。
在地级市角度,2030年361个地级市整体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比相比于2010年都有所下降,其中占比16%以上的地级市有118个,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以及海南等地区,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生育水平和生育率,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迁出较多。而少年儿童人口占比在13%以下的地级市有88个,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重庆以及东北三省地区,生育水平较低是造成这些地区少年儿童人口比例较少的原因。
从地级市老年人口角度看,2030年361个地级市整体的老年人口占比相比2010年将会有非常明显的上升,其中占比25%以上的地级市有56个,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成渝、皖江城市带和东陇海等劳动年龄人口迁出较多的地区。而老年人口占比7%以下的地级市有8个,主要分布在西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其中,西南地区主要原因为生育水平高、人均寿命低;以深圳市、东莞市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原因为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迁入稀释了老年人口比重。
调整人口结构布局的思路与建议
合理调控大城市人口增速,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人口规模过大将超过资源环境的可承载量,因此应限制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具体的措施包括:提高大城市的准入门槛,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集约化经济,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提高中小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
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同时,加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因此,要引导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布局,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增强中小城市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提高人口经济集聚能力。
强化中部地区自身条件,促进更多人口向本区域转移
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逆转“中部塌陷”局面,应当加强地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建设,鼓励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逐步实现本地化,并引导区域内人口均衡分布。每个区域应当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完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口的迁入和实现个人良好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产业升级,健全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以往单一的“工业城镇化”已经不合时宜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中西部地区还应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和平均工资,使迁移人口能进得来、留得下,从而提高迁移人口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人口迁入,加快城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