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高效、成熟、定型的高水平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充实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治理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评估,能够为完善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参照,同时也是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智力支撑。
当前,测度中国县市治理现状,发现县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了解和提升中国县域地区治理能力,以及推进整个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也是我们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坚持对县市治理能力展开测评的主要初衷。同时,处于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县市之间的地市一级,在区域经济调控、要素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发展统筹等方面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其治理能力的研究和评价意义重大。
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关键位置,作为靠近台湾海峡的区域,有着非常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政策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合作的势头也愈发强劲,而海峡西岸城市群作为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前沿基地,又是带动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海峡西岸城市群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功能。北接长三角城市群,南连珠三角城市群,东接海峡东岸以台北、台中、高雄三大城市为核心的台湾地区,西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鄱阳湖城市群,是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实施国家自贸区战略、全方位加强对台合作与工作、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区域。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充分发挥福建省的比较优势,优化整合内部空间结构,联动海峡西岸城市群及其相关省区,从而推进两岸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两岸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海峡城市群”,共同构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海峡西岸城市群被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我国重要的旅游中心,以及对接“两洲”、辐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长极。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需要各地区优势互补,通过完善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来调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对海峡西岸城市群治理能力进行定量评估,提出提升治理能力、深化区域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人民论坛测评中心以调整后的中国地方治理能力评价体系为理论模型,依据2014年和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四省各省级2015年统计年鉴和相关地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公开统计数据,对20个地市的治理能力进行了测评、排名、比较和进一步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包括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四省21个城市,鉴于测评对象的统一性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其中20个地级市进行测评,普宁市为省直辖县级市不作为本次测评对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系统性的研究,对各地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经验进行有益探索,并为促进各地市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依据与数据的选取
客观地分析和比较地市治理能力,应选取兼具代表性和可得性的数据指标,并通过定量分析,准确、科学地测量地市治理能力所涉及的各个指标。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地市一级区域内经济社会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
在构建治理能力测评理论模式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全面性、系统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原则。以用最适宜的指标来客观评价治理能力为导向,以我国地市一级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前提,以“善治”理念为指导,在借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现代财政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搭建了保障能力、调控能力、财政能力、参与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及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能力等衡量四个一级指标的共七个二级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指标数据的选取,充分地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具体选择的指标数据说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