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治理:融合与创新

核心提示: 互联网让世界互联互通,构建了文化沟通的桥梁。它将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都聚集在一起,并展现在全球互联网参与者的面前。网民在消费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度,进而逐步将不同类型的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融合。互联网的参与者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不是排斥而是好奇接受,进一步加深了文化的融合之势,诸如代际文化、传统文化、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东西方文化、高雅文化与草根文化等,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了解,减少了文化代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进步。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正引领和改变着互联网生态和传统的产业生态。在互联网内容上,网络社区、即时语音通信、交互式网络电视、直播、弹幕等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和传播渠道促进了产业的升级的同时,技术本身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内容;在互联网服务模式上,诸如LBS(线上到线下服务)、O2O(基于位置服务)这样的服务,通过对位置和需求的定位,将网络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技术进步推动了互联网去中心化,形成其多元传播、融合发展、生态塑造的时代特征,这对于文化发展和治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给多元文化的传播、文化融合和文化全球化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文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互联网亚文化尤其是不良文化和消极文化对主流文化造成冲击、网络负面舆论增多、网络市场秩序失衡等问题不断涌现,给网络文化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治理现代化要求下的互联网文化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这里的治理体系是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构成的综合体系。不同于传统管理的主体单一、自上而下和强制性,现代治理具备多主体、多中心、多元共治的特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体现出政府不再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主体也能够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之中,并发挥监督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括意识形态顶层设计和思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等。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要发挥其教化作用,以文化来引导人、塑造人,将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文化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治理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是不易被管理的。而文化的载体,如广播电视、出版发行等具体的行业及其产品才是文化治理的基础。互联网作为新兴的文化载体,其去中心、多主体特征同现代治理理念相一致,可见互联网既是进行文化治理的核心平台,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互联网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还使得文化治理具有更高层次的战略意义。文化治理要在政府主导、企业自觉、行业监督的共同作用下,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平台,其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已经对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秩序安定、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互联网更成为国家文化输出、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阵地。

互联网时代文化治理的要点

文化治理的主客体统一性

“文化”一词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在文化治理之中,文化既可以作为治理的手段,也可以充当治理的对象,具有主体、客体相统一的特征。文化作为治理的主体,主要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来发挥文化软实力,它不仅服务于国内主流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更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文化作为治理的客体,主要用于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文化治理的方式促进公益形式和产业形式的文化共同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文化治理的双重涵义是相互融合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化治理的同时,互联网也是文化治理的对象。文化治理的双重涵义也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互联网思维方式在治理过程中的运用有助于治理效果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文化治理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互联网   时代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