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农村贫困人口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以“挖险根”和“斩穷根”为政策出发点,兼顾扶贫、生态和发展等多维目标的陕西大规模移民工程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其主要启示有:移民搬迁安置可称为山区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从被动型治理迈向预防式治理是减灾治贫的发展方向;移民搬迁式就近城镇化要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进模式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且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如何更好地找到“贫根”进行对症下药和靶向治疗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减贫实效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就涉及多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明确指出,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由此,移民搬迁在精准扶贫方略和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并在减贫实践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考察时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2016年8月22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期间深入到两个少数民族村落,对当地干部指出,一定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大战役。
挖险根与拔穷根:移民搬迁的“陕西样本”
2011年5月6日,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实施的、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移民工程的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是秦巴山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安置的“开山之作”,也开辟了减少贫困的有效实现路径,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敢为人先、主动创新”“领跑最先一公里”的区域性重大移民搬迁决策高度契合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其取得的实际效果也进一步证明了通过搬迁安置解决一批农村贫困人口的可行性。
在政府推动下,以“避灾减贫”为目标,以农民为主体,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陕西大规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不仅仅是简单地“搬家”和物理空间的变化,还是增强社会互动、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经过五年多的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陕南地区已累计完成搬迁32.4万户、111.89万人。作为以“挖穷根”与“拔险根”为核心追求的陕西移民搬迁政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产生了积极且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政策成效来考察,陕西省移民搬迁活动总体向好,综合效益明显。移民搬迁使得受灾害威胁的群众远离了“灾害源”,山区农民意外伤亡率明显下降;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并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移民搬迁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对大自然的无序扰动,迁出区生物多样性增加,陕西的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
大规模移民搬迁活动,既加速了陕西城镇化发展进程,也拉动了移民搬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当地社会整体福祉发生了大跨越。与没有进行移民搬迁的农户相比,移民搬迁户的整体处境明显改善,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山区脱贫致富步伐显著加快。在推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中,陕西省不仅注重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还高度重视移民搬迁群众“能致富”目标的达成。工程以产业培育作为核心,通过强化规划引领、鼓励基层探索、增强社会协同和推进产业融合等方式,让搬迁群众增收有渠道、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经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基本上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