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只会放大结构性问题这句话,是双向都能成立的。通胀的时候放大结构性问题,通缩的时候也放大结构性的问题,所以货币政策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保持物价稳定。不要希望用货币政策来解决我们结构的问题,我们最大的最令人担忧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很多人说是过高的投资比例。对,但这个投资比例是怎么来的?投资后面有一个恒等式,投资等于储蓄,而我们这么高的投资并没有靠借外债。
这里写的等式都是恒等式。如果认为中国的投资GDP比例是47%、48%,经常项下的顺差是2%、3%,曾经到过10%,这两项加起来中国有将近50%GDP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是10万亿美金的GDP,一年我们要有5万亿的储蓄。这5万亿最后都会变成投资,而且不是投国内就会投国外。如果货币政策紧缩,经济不好,企业、个人投不到国内就会往外卖,经济不好顺差就扩大。
还有一点,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外是债权形式的融资或是股权形式的融资,要么就是企业的滚存利润。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盈利会缩小,股本市场融资肯定不活跃,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债权和GDP的比例扩大。
在杠杆率的问题上,2000年至2010年,如果我们用债占GDP的比例做杠杆的标准,这个阶段平均一年杠杆上升3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以后,大家取得的共识是要降杠杆,2011年-2015年平均一年杠杆率上升的速度是8到10个百分点。杠杆率怎么越降越高了呢?不管学界如何讨论,最后的结果试出来完全和最初希望的方向相反,我认为确实要好好地想一想,到底根儿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量的经济学研究都发现储蓄是一个黏性非常强、结构性特征极强,而且短期变化非常小的一个经济变量。人口结构、经济增长决定储蓄率。中国哪一部分人储蓄率非常高?有共识说中国的老百姓储蓄率非常高,因为老百姓要买房子、要看病、要养老,要给下一代搞教育,所以储蓄率很高。
但是,我们经过研究觉得吃惊,中国老百姓过去十几年已经开始借钱买房子,从定义上来讲储蓄在下降。储蓄率上升快的一块,却是政府担心大家没钱养老,没钱看病,没钱受教育,征收了一个很高的“五险一金”,而且随着缴纳“五险一金”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多,这部分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GDP。非常奇特的是,我们的“五险一金”里最大头的养老金和公积金,可能是由于某种“疏忽”,这笔钱主要的存放方式是银行存款。
如果不改变现在储蓄的情况,不改变市场上股权融资极度不发展的情况,我们想用货币政策,用一些短期的利率政策却去调整结构问题,一定会事与愿违。前几年我们用货币政策紧缩,不让银行给企业贷款,把利率提高一点,这样的政策最后结果是债务占GDP比例更高,因为GDP通缩了。
再看看高负债和高存款。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例220%-250%,这是世界最高,我觉得这个话是对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债务对外一定是有资产的,大家担心债务比例高,如果我们用这个债务去支撑其它资产的购买,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去年买股票,后面资产一减值这边就出现很大问题。在其他所有国家里面,这都是不用问的假设,负债这边的资产一定是流动性差,期限是错配的。但是在中国,大量的负债对应的还有大量的现金。
2012年之前银行的现金比借款还高呢,这是因为近年有理财产品才有一部分存款出来了。中国的利率可不低,而且中国有很高的利差。大家存在银行里的钱,过去利息是一个点两个点,这两年高了一点,而借钱是五个点、六个点、七个点。这张图表明不能光看红线。另外一条线是存款。如果老有这么多存款存放在银行,银行不贷出去能怎么办?到底谁是因谁是果呢?
如果这是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你会觉得它要立刻破产吗?你会问它为什么不还债呢?很多企业借着七个点、八个点、九个点的贷款,手上还能有现金,是企业之间的差异过大吗?还是有些什么制度性的障碍让它一定要拿这么多的现金?
看这张图,首先的一个判断是这个公司硬着陆的风险、也就是公司破产的风险很低。但是,肯定这是一个极度低效的企业,这个公司的CFO可能应该换一换。因为这个企业每年损失三个点的负利差,这是200%多GDP的负债,一年借钱付了六个点,存款回报只有两个点,净损失7-8百分点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