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核心提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弘扬理论要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构成发现与思考“真问题”的唯一基础。思考“真问题”,一方面,需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层面把握具有根本性和关键性意义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基于中国道路的分析框架探求问题的答案。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弘扬理论要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构成发现与思考“真问题”的唯一基础。思考“真问题”,一方面,需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层面把握具有根本性和关键性意义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基于中国道路的分析框架探求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问题意识 批判精神 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工作”。对坚持问题导向的强调,不仅对加强包括解放军报在内的党的思想理论阵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新形势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思考“真问题”

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之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首先需要对“真问题”这一概念作出说明。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中国问题的判断和提取,还是中国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差异与区别都首先在所依托的理论和方法上显示出来。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中的“真问题”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就不可能发现和解决“真问题”。正是在历史观的问题上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换,才有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辟。同样,价值中立事实上并不存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可能发现和解决“真问题”。随着社会意识的深刻变化,形而上学存在甚嚣尘上的倾向,价值尺度的淡化逐渐暴露出来,并表现于问题的选择和思考之中。由此,辩证法的意义凸显,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思考问题,离开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有失真的可能。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必须对问题的真假作出前提性的厘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毫无疑问,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弘扬理论要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构成发现与思考“真问题”的唯一基础。只有面向“真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应该看到,社会意识空间讨论的一系列问题,有些似是而非,实质是伪问题;有些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现实中的“真问题”。只有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透过重重迷雾,辨析出哪些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炒作出来的伪命题,哪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真问题”。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思考“真问题”,一方面,需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层面把握具有根本性和关键性意义的问题。对于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强化问题意识,就不可能离开社会贫富差距、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关系、劳动与资本关系的问题。思考“真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基于中国道路的分析框架探求问题的答案。“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在场,实际上意味着,中国道路的探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其确定性表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在经过几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之后,我们正面对着几千年中国所未曾遭遇的复杂难题。这些问题虽然纷繁复杂,但从总体上都可以纳入中国道路的分析框架之中。

开展三重批判

弘扬批判精神,就是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在批判中做出社会主义价值的有力澄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看,正是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批判,成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前提。一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近乎失语的状态,构成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特殊景观。就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其现实性分外明显。

弘扬批判精神,需要对中国现代化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批判性反思,丝毫不会抹杀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就,丝毫不会遮掩中国道路的伟大成功,反而会进一步提升中国道路的自信心。在对待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反思精神的当下意义,变得更加突出。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在当前有的宣传和研究实践中,即使针对某一错误观点的政治回应也往往采取正面言说的姿态,这不仅削弱了解疑释惑的效果,而且在实践中很难达到彻底的规范性矫正。

弘扬批判精神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的自我批判。在中国道路探索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怀着赤子之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真情投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不乏优秀且有责任感的思想者,他们是这支队伍的脊梁。但也应该看到,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人文不一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信力和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自身批判已是当务之急。

廓清中国方向

坚持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问题只有上升到主义的高度,才能得到彻底地回答和解决。正是问题逼迫主义登场,也正是问题逼迫中国道路亮出社会主义底色。建构需要进一步廓清中国方向,这个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当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之处,说明只有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才是中国的出路所在。只有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才是化解种种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频繁交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理论层面的闲庭信步,而是在面对紧迫的现实问题、应对激烈尖锐的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的。就此而言,思想理论上的这种复杂状况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以历史性的契机。贡献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的中国方案,恰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旨归,也是判断不同阶级代言人的标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披荆斩棘,奋力探索,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宣传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传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好党和国家、军队事业发展新成就新气象,为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作为,还要在社会主义话语框架内,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认清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所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新华网,2015年12月26日。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肖晗题]
标签: 中国   方向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