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并改进市场效率来缓解短期的需求不足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时应当鼓励教育和培训、研发、人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和创新发展,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改造,实现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宏观经济 历史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从现代经济产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长期经济趋势就一直受到以市场因素为支配力量的周期性波动,尽管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长期的增长和衰退的交替并没有改变。经济衰退不仅会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形成冲击,甚至会对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造成长期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增长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和衰退也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衰退的压力也常常为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革新提供了机遇。
中国经济当前恰好处于30多年快速增长之后的衰退期,经济学理论中对于经济周期成因有着各种解释,无论我们是否完全找到了造成经济下行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对策,经济增速在短期内的下滑似乎不可避免,即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的下行也必然会造成短期风险、压力和长期结构升级的机遇。经济的实际增长主要是由供给方要素驱动的,在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产出供给的上升和技术状态的提高;围绕长期趋势的增长波动则是由总需求冲击引发的。这是宏观经济学家达成的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目前我国所采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长期供给驱动和短期需求管理相结合,并且更注重长期发展的策略。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并改进市场效率来缓解短期的需求不足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时鼓励教育和培训、研发、人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和创新发展,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改造,实现长期的稳定增长。
通货膨胀风险:不必过度关注资产泡沫
我国的M2/GDP值在1985年为0.577,1994年为0.974,2007年为1.518,目前这一比值已经达到了2的高值,这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出了很多,因此很多学者和官员担心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太多,进而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事实上,我国M2/GDP高值并非简单货币投放过度的问题。一方面,由于M2/GDP是一个金融深度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货币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由我国金融结构所决定的。在我国目前的金融总规模中,大约70%是由银行业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所构成,证券和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不足30%。银行与经济的信贷关系为间接融资,其信贷和各类存款都构成了准货币供给量M2。而在美国、英国等更为市场化的国家,银行和金融市场在金融总规模中的构成与我国恰好相反,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在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从而其M2/GDP值自然较低。因此,尽管我国的M2相对于GDP更为快速的增长,但CPI指数却保持了相对平稳。笔者认为或许不应过度关注所谓“流通性陷阱”问题,而更应该重视通过银行体系来配置金融资源所造成的效率下降。
当前货币市场的主要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际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国相继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QE),资产价格不断高涨、货币价格则进入负利率时代,各国都面临着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其最佳策略只能是采取“囚徒困境”式的跟随策略,以保持本国货币市场的相对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和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的重要问题,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常常怀念1870-1913年间的金本位制所带来的国际货币的稳定,偶尔还能听到回归金本位的呼声。随着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特别提款权,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速,但面临的国际货币竞争和国际货币市场不稳定冲击的风险也正在提升。
债务风险:关键不是债务规模,而是债务结构和市场效率
负债数量和债务风险是两个具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一样的概念。当前我国债务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不是债务规模,而是债务结构和市场效率。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1720年英国的债务量就达到了该年政府财政收入的9倍,1790年进一步增至财政收入的15倍。英国的债务从1720年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趋势,在1780年突破1亿英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超过70亿英镑,第二次世界大战超出100亿英镑,1980年后增加至1000亿英镑以上,2005年的债务余额为4730亿英镑。英国债务在GDP中的比重,最低时为1910年的28%,最高时为1950年的177%,相当于近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历史上英国债务在GDP中始终占有一个较高的比例,其债务总量时常超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的债务增长趋势与英国相同,其债务量急剧增加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870年以前的债务量一直没有超过1亿美元,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上在20亿美元之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过2000亿美元,2005年的余额则高达46010亿美元。美国债务在GDP中的比重低于英国,以1950年的74%为最高,之后逐步下降,目前其债务在GDP中的比重大约为30%-40%。债务规模、债务风险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政府公共信用和金融市场规模、效率密切相关。历史上,英美国家的债务量没有对其经济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得益于其高负债时期恰好与金融市场高速发展和市场效率提高相伴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欠债历来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盛世”首先表现为国库贮存钱粮的充裕,这种思想也一度使得政府更偏好于税收而非公债。目前,中央政府所发行的各类债券的规模不大,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来自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借贷。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本身就有政府部门的属性,因此很多贷款都是政策性的金融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一旦违约首当其冲也是银行体系。为应对这一风险,目前的改革措施是将地方债务从传统融资平台置换为省级政府债券,这一方向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其顺利实施和长期发展必须改进金融市场效率、提高债券市场的规模。
房地产风险: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是解决的最佳途径
房地产是我国目前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去库存”政策很大程度是应对因房地产所造成的风险积累。但去库存毕竟只是短期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风险必须通过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正如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土地固定,而劳动供给在不断增长,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预计地主将会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并对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然而,实际的发展却大大超出了李嘉图的预期,土地的实际回报率在工业革命早期略微上升后就开始下降了,最终土地和其他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变得无足轻重。当前,房地产业仍然具有通过“地租”而获取收益的性质,如果经济结构不改变,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收入分配而抑制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而通过快速的“挤泡沫”又会造成短期经济下滑和风险。因此,只有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才是解决房地产风险的最佳途径。只有当房地产在经济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其风险也就自然化解了。
总之,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正处于下行周期,国际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存在一定的短期风险。但从长期的历史和整体上来观察,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效率改善具有非常大的空间,长期的发展机遇将大于短期的挑战。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注释】
①文中数据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计算。
责编/张寒 美编/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