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尧治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条幅:过去靠精神,现在靠发展,未来靠文化。固然,条幅中的有些提法还可以商榷,但其透露出的文化意识、弘扬的文化情怀、彰显的文化态度,是令人钦佩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世界性的发展潮流,那就是文化地位和作用在全球的凸显。这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诠释了尧治河村之所以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既保留了绿水青山,又赚得了金山银山,成为大山里幸福村的典范。在尧治河村的参观考察中,我们被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尧文化在尧治河村的保护、传承和复兴所深深折服,被传统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价值所打动。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我是谁”的重要性。在尧治河村参观“农耕博物馆”时,我们对其所展示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对其所彰显的地方文化自豪感所感动,深刻体会到尧治河人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事实上,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眷顾,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成为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众的文化认同基础,越来越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现代中国人的底色。近年来,有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新农村,有着青山绿水的新农村,不仅留住了“乡愁”,使“美丽中国”染上中华文化特有的色彩,还丰富了现代性的内涵,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根脉。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只有历经时代风云的激荡锤炼和文化洗礼的精神凝聚,才能托起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高地。环顾全球,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则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还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事实上,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从而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并通过一系列无愧于历史和世界的辉煌的文化经典展示出来,更经由百姓日常的点滴细节得以传承。如传统节日氛围的营造,家风的传承和家谱的续写,以及乡贤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发挥等。
当然,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文化传承要讲究方法。所谓“古为今用”,这需要眼光和视野及其高远的洞察力,更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基于现代立场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尧治河村的发展实践再次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弘扬,在尧治河村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事实上,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并未成为“过去”,它也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式存在,而是日渐成为我们健全机体的灵魂和血肉,从而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地基,不断丰富着中国当代文化的内涵。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范玉刚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