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使命担当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使命担当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的历史经验需要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历史使命需要深入思考。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深入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使命担当。

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与发展的科学。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应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的未来指明方向。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发挥“解释世界”功能,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科学合理、有说服力的解释。“时代是思想之母”。我们的思想理论要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就必须弄清时代性质、时代主题以及当今时代的特征,弄清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世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现时代给人们提出了哪些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重大课题。要利用纪念“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从理论上充分说明应如何认识和评价“十月革命”,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如何认识和评价苏东剧变。对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者也要给出明确的说法和解释,讲清楚这次危机的特点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性质、不同区域的国家影响有何不同,走出危机的出路何在,谁应该为这次危机承担责任,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避免此类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发挥“改造世界”功能,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拿出可行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于一个世界,都拥有和平发展这个共同的梦想。然而,综观当今世界,危及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不断凸显,特别是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恐怖主义猖獗、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加剧、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全球性难题日益增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威胁。对于这些问题,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贡献“中国智慧”。

发挥“望远镜”功能,为社会主义和人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激励无数社会主义者前行的动力。但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易名改向,放弃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事实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贫穷和落后状态,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遭受空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资本主义遭遇危机时,人类对未来发展应作何种选择,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研究解答这一重大课题。

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正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正因如此,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西方学者开始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

但是,现在的资本主义毕竟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受其负面影响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危机爆发后西方学者加强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阶段、基本矛盾、未来命运等问题。人们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中感受到了其制度危机,也试图从社会主义的复兴中找到走出危机的希望。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次金融危机不可能导致资本主义迅速灭亡,当代资本主义还会在新的调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肯定地说,这次危机绝不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次危机,在它没有被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之前,类似的危机还会周期性发生;还可以肯定地说,此次危机使人们看到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但它也不可能如人们所愿迅速到来。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凭借的是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更为优越的制度安排,而目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显然还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辟新的发展境界,必须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无法回避如下一些问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资本主义到底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与以往的资本主义、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呈现什么样的新特征;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意味着其本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工人阶级政党应该如何根据新的阶级结构调整战略策略;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动力在哪里,资本主义未来会如何演变;资本主义发展在下一个阶段会走向何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中虽然有不少是老问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得到新的解释。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主义这个旧世界中发现共产主义这个未来新世界的。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下,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既关系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也关系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科学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近100年来,社会主义运动跌宕起伏、热点转换,不断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的衰落及其引起的全球震荡,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忧虑。“实践是理论之源”。1918年,列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显然,这段话在当前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必须根据现实、经验、实践来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历史命运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资本主义遭遇危机之时,往往是社会主义复兴之机。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资本主义的灾难与困境催生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向往。但同以往资本主义危机只在资本主义体系内带来灾难不一样,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也冲击了社会主义国家;既打击了世界各国的右翼,也打击了世界各国的左翼。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受到的打击丝毫不亚于右翼,甚至出现了整体“向右转”的现象。欧洲难民危机以及英国全民公投脱欧,加剧了这一“向右转”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许多政要和学者都在探讨社会主义问题,涉及社会主义的内涵、价值目标、基本特征、制度安排、实现途径等内容,大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讨论。可以相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演化,还会有更多的人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中寻找克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出路。

但必须清楚的是,西方学者和国外共产党、工人党今天谈论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经验加强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研究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研究解答如何建立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解答如何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因素、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条件的问题;等等。更为关键的是,必须积极探索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全球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拥有8800多万党员,是世界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共产党;当代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因此,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身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因此,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必须按照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为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