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展望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

原题为《经济尚未见底 总体呈L型增长——2016-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触底关键期,预期问题再次突出而敏感。而预期变动又与对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的转型规律和现实理解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由中心各研究部所20余位同仁组成。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和住宅、基础设施、汽车、出口等18个重要领域今后十年的增长前景做出了系统展望。

2010年,人们把高增长看成理所当然时,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将要下一个较大台阶,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而目前,我们认为,在经历长达六年的增速放缓后,中国经济正处在某种意义上最为困难、同时也最有希望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候。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大的政策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中国经济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两年成功触底,进入一个速度适当、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增长平台。

从国际经验特别是东亚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经验看,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增长轨道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此时过度看空、看衰中国经济是没有依据的。

当然,这个时候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政策选择有更高要求,正确而有效地推进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稳定预期的关键变量。

重大转折性变化

近两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转型分化特征更趋明显,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出现了一些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对于判断经济中长期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密切关注。

首先,产业分化的阶段特征突显。

不同产业分化态势明显,但新兴部门尚不足以对冲传统部门的下降。服务业第一大产业地位确立,工业和农业占比持续下降。产业内部分化也很突出,二产中重化工业部门比重降幅较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明显的是金融业。

传统和新兴产业效益分化。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服务业效益都比较稳定。但是2015年煤炭、铁矿石、油气开采、建材、钢铁、有色等六大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超过40%,拖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约7个百分点。

同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产业组织正深度重构。特别是传统行业竞争格局进入存量调整阶段,兼并重组层出不穷,2015年上市公司公告了1444次并购重组事项,而2014年全年公告了475项重组事件。

其次,一些重大拐点集中出现或得到确认,对判断中国经济转型再平衡进程,展望中长期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住宅行业重要指标均出现历史峰值。中国城镇户均住房2013年超过1套,住宅新竣工面积2013年出现峰值,住宅施工面积2015年出现负增长(-0.7%)。尽管今年住宅需求回暖,但销售规模很难超过2013年。

二是主要工业品产量或需求临近历史峰值。2015年,钢铁消费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水泥产量出现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发电量为1978年以来增速最低的年份。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110辆,进入相对低增长期。

三是劳动力供给峰值确认。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12-2014年间年均降幅超过300万人。更宽口径劳动力指标15-64岁年龄段人口也在2013年达到10.06亿的高点。即便综合考虑劳动参与率指标,2015年中国劳动人口峰值也被确认。

再次,要素空间聚集形态正在发生较大调整。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群协同的提升,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聚集形态加速调整,中国经济版图的重塑逐步加快。

一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出现明显分化。部分转型较早或较快的地区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加强。转型迟滞和严重依赖资源与重化工业的地区,经济增速下滑明显,产业升级缓慢,地方财政困难,隐性失业较为突出。二是互联网、高铁和高速公路等的完善,加快了产业重构步伐。三是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向能够提供优质市场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区域加速聚集。四是城市群从孤岛型向网络型演化,促进了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资源优化再配置。

另外,去杠杆未实质启动并伴随明显的杠杆转移。

目前,全社会债务占GDP比重继续上升。不过,各部门加杠杆幅度不一,且杠杆转移和接力特征较明显。

非金融企业部门加杠杆意愿较弱,而国企资产负债率不降反升,主要是维系现有产能被动举债所致。在企业盈利没有实质好转前,杠杆从企业向政府和居民部门转移的趋势还将继续。

金融体系内杠杆“接力”特征明显。在全社会投资回报率下降背景下,2013年以来受逐利动机驱动的杠杆资金先后涌入影子银行、股市和债市。为追求较高回报,不少投资机构提高杠杆倍数,债券市场也出现一定泡沫迹象。

最后,国内外经济互动反馈不断增强。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表现会通过贸易、金融、预期等渠道对国际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目前,中国每年对外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海外资产存量超过6万亿美元,每年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因此,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时,既要考虑和积极利用中国正在增大的外溢效应,也要对可能的负面反馈效应作好准备。

2016-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

课题组首先对住房、汽车、基础设施、出口等多个专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对2016-2025年的中国经济进行模拟,同时结合未来汇率和物价的研究,得到了未来十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展望结果。

首先,“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根据模拟,我们认为中国有条件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具体来讲,模拟结果显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其中2016-2020年经济年均增速将达到6.5%。

到2025年,中国大陆人均GDP将由目前的接近5万元人民币左右,上升至10万元以上(现价),由目前的8000美元左右上升至1.9万美元左右(现价),由目前的接近1.1万GK国际元左右,上升至1.8万GK国际元左右。

从名义美元计价的人均GDP的比较看,届时中国人均GDP将与目前的非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从购买力平价的比较看,届时中国的发展水平将与目前的西班牙、斯洛文尼亚相当。

同时,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要持续不断的结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将需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与过去相比,未来十年TFP(全要素生产率,通常称作技术进步率)增长率将有所下滑,但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高,将由过去平均30%左右上升至2025年40%以上。

二是消费将需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十年消费率将继续快速上升,由目前的50%左右上升至2025年的60%以上。相应地,投资率将不断下滑,到2025年将下滑至30%左右。

三是服务业将需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十年服务业占比将快速提高,由目前的50%左右上升至2025年的60%以上。相应地,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将有所下滑。

总体判断与政策思路

2016年预计将是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一些重大的阶段性变化将集中显现,经济运行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增加。

从需求侧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2016年出口会略有好转,未来几年维持低速增长。消费增长总体平稳,受GDP增速持续回落和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后续将小幅回落,但消费升级步伐不会停滞。因此,判断这轮经济下行周期阶段性底部的关键在投资。2016年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至7%左右,但有望进入阶段性底部,随后几年基本企稳。如果能避免系统性风险,乐观估计本轮经济回调的阶段性底部有望在2016年出现,全年增长6.5%左右,2017年、2018年经济增速会逐步企稳,但基本不可能出现短周期V型反弹,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L型增长态势。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

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是结构调整主导与周期因素叠加的综合反映,与一般的商业周期波动明显不同。2012年以来经济下行中的几次小幅回升波动表明,加大需求刺激只能让经济增速短暂企稳,并不能改变经济下行的趋势。

要适应从数量型追赶逐步向质量型追赶转变。宏观调控必须重视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的有效结合,保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出清过剩产能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体制机制,加大资产重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阶段和更高水平建立新的平衡。

记者赵福帅整理自《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经济》报告

文/刘世锦、陈昌盛、何建武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

本文节选自《经济尚未见底 总体呈L型增长——2016-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25期,总第590期。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中国经济   未来十年   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