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技术创新强化水土治理的政策建议
我国已进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局的发展新时期,这对水土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治理理念,充分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水土治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
推进水土治理的智能化发展。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方法解决复杂的水土治理问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我国水土治理技术体系不完善的有效途径。其重点在于:拓展信息技术在水土治理的应用领域,在技术研发、综合设计、工程施工、效应评价等各个阶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建立基础数据库,并逐渐形成综合性的水土治理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覆盖水土治理的实时监测;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开发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运用模块化集成思维,为水土治理项目提供特种工程定制化设计服务;支持水土治理的政府管理工作。
建立水土治理数据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水土治理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可选择几家在水土治理的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也可先行选择一家具有专利技术广泛应用基础的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构建基础数据库,对水土流失和治理数据进行智能化集成和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开发专业模型,开展不同情景下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模拟试验,为技术研发、解决方案设计和专用工程设备制造提供科学支撑;参与水土治理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保护水土治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高效利用水土治理资金。水土治理是一项长期事业,资金缺口较大。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数据模拟试验室以及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精准扶贫、“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镇建设与水土治理相结合,找准上述三大工程的重要症结“对症下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治理的PPP模式,有效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实体经济。
促进水土治理产业化。产业化有助于促进水土治理的技术创新。水土治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且市场广阔,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水土治理工程的实体企业应是水土治理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实力较强的这类企业通常具有独立研发实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国家促进水土治理产业化发展,首先要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除为产学研联合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外,还要支持这类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自主研发活动。受国家支持的水土治理数据模拟实验室,也可依托这类企业的研究基础而建立。
支持“一带一路”水土治理国产技术输出。水土流失是世界性难题,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土流失形势非常严峻,普遍的困难是缺技术,部分国家也存在缺少资金的问题。我国可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开展基于水土治理国产技术输出的援助项目。同时,也可通过拓展水土治理产业市场,引导和鼓励国内水土治理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水土治理技术做到了因地制宜,在对小流域、坡耕地、侵蚀沟、荒山坡等特殊地貌类型的治理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水土治理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效果显著。例如,福建长汀县的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核心,综合治理小流域生态,使治理区内的农民广泛受益,成为了全国水土治理的绿化示范区。大连市推进水土治理示范项目,采用“再造良田新技术”对行政区域内的21个小流域进行先期综合治理,加大了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尝试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新途径开展具有公益性城市项目。
水土治理具有跨行业、跨学科、多环节的特点,需要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植被、人口和水土流失强度等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每一套水土治理方案都会涉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以及农业、林业等多领域相关技术。需要强调的是,仅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水土治理,难以大范围有效推广;仅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治理,往往不可持续。只有同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水土治理才是真正意义的水土治理。
【本文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