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德国高等教育有何独特之处

核心提示: 德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长于“专”。德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可靠保证,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摘要】德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长于“专”。德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可靠保证,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9.58       【文献标识码】A

德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欧盟的核心成员国,也是举世瞩目的工业强国,经济总量占全欧洲的1/3。而德国国力的强大得益于其先进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其独特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的几个特点

德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长于“专”;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更倾向于“宽”,专业基础课程更多一些。除此之外,德国高等教育还有一些特质,对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两国高校长期的学习、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可知德国高校的一些特点:

高等教育培养实行宽进严出,培养人才重“质”而不求“量”。在德国,只要是文理中学毕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水平,就可申请相关专业的学习学位,取得大学入学资格。但是,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要求才能获得学位。每门课程只有两次考试机会,如果两次考试均失败,则失去学位授予资格,无法从本专业毕业。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在根本上提高了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保证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区别。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本质上实行“严进宽出”,经过严酷高考选拔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顺利毕业,考试也基本不限制次数,考察内容较为容易,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教与学良性互动,教学效果好。德国高校的课堂授课形式多样,其中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被广泛采用。学生自发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讨论课上以讲授方式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所学。“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这种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扎实、理解更深刻。

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高校强调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非常注重实践。实践课程是其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理工科学士培养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比如,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在企业中完成。这种实践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而与之对应的是,我国高校普遍在教学中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分别开设,而且实验课程学分设置较低,导致学生对实验课比较轻视,后果是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丰富,尤其注重科学前沿问题。同一门课程由几名教授同时开课。每一名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授课内容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与专业兴趣选课。课程没有统一指定的教科书,但是,教授会在课前提供本门课程的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一般是较新出版的,内容也随着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及时的修订,更新了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发现,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这方面,我国的教材建设有着较大的差距。教科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修订间隔较长,忽视了课程与科学前沿的对接,使学生缺乏对本学科科技前沿的认知,也就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更新。久而久之,其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可忽略。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自信、平等的理念。洪堡先生创建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建立。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智慧的引导而非对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学生人格信念的培养而非单纯专业技能的训练。在讨论课上,教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也促进了师生的平等交流,避免了“流水线”似的标准化教育,有利于师生双方发展富有创造性的专业技能。

中德高等教育体系异同

从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的具体细节上来看,中德高校之间存在以下较大的差别。

授课形式有所差异。我国高校的主要授课形式为课堂讲授,辅以实验和实践教学,授课形式相对单一。理论课基本上通过课堂讲授完成,实验课则是单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德国高校课程授课形式多样,包括课堂讲授、分组讨论、练习、导师辅导、实验、现场实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寓教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促进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所差别。相对而言,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宽泛,几门专业主干课辅以其他多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基础课程组成了专业课程体系。而德国高校的课程内容更为细化,根据培养目标将专业知识内容细分成涉及内容更深、专业性更强的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

学科的交叉程度有所不同。为顺应学科多元化的趋势,德国高校更注重将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前沿、新技术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叉学科选修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这方面,我国高校也是通过选修课扩充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只是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不足之处是这些课程学时相对较少,更注重基础知识而非专业知识的传授。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启示

通过对中德两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解读、对比,可以加深对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了解,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的借鉴。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景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而不是根据教科书照本宣科;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地提供较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    有较大的自主权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避免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第二,力求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细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坚持“宽基础”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更为细化,涉及的内容更有深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更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也符合我国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设定。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材内容的更新,删除老旧内容,接近本学科的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三,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拥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严格教学要求,从严要求学生,而不宜以及格率来评价教学与学习效果。应该学习德国高校严格的考试制度,加强考察内容的深度,提高考核内容的难度,从而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第四,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授课效率。首先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利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参与度,会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强调“教授”上课的必要性。本科生的专业课应该由教授、而不是青年教师来讲授。站在科技前沿的教授对课程的知识点会有更独到、深刻的体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学习质量。第六,在文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注重“取人之长”,批判地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责编/谭峰    美编/ 宋扬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