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在“友善”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核心提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确立为一项基本内容,这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也是对人们当下道德需求的回应。友善或友善之德所概括和追求的,即平等相待、容让差异、良好沟通、有序交往,并臻于和而不同的道德境界。友善之德的普遍认同、内化及广泛宣传教育,必然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同时也是和谐境界得以实现的基本道德前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确立为一项基本内容,这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也是对人们当下道德需求的回应。友善或友善之德所概括和追求的,即平等相待、容让差异、良好沟通、有序交往,并臻于和而不同的道德境界。友善之德的普遍认同、内化及广泛宣传教育,必然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同时也是和谐境界得以实现的基本道德前提。

【关键词】友善  内涵  价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友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既属于基本的主体道德品质,也属于重要的现实社会伦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友善之德的基础性和独特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友善”的把握,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出发,不仅要把握历史传统,也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代实际。

“友善”既是历史传统,又是当下的道德需求

友善,作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传承的优良品德,直接指向人际关系,其所概括和表达的是共同体成员之间如何彼此对待,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方式和态度处理日常的伦理关系,尤其是伦理关系背后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从国家层面出发,要求执政者当怀有仁心,关爱民生,这样才能构建民主的空间、和谐的国度;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则要求每个个体都能心中有爱,与人为善,乐于奉献,人间才有温情,使自由、平等的幸福之花常开不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确立为一项基本内容,既是对古今中外历史传统的尊重,也是对人们当下道德需求的回应,无疑是一项十分及时而必要的举措。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友善要求主体自身首先应当具备友爱之德。其一,要持平等心、相互尊重。毋庸讳言,这是友善的首要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平等”是一种现代价值,也是一项基础价值,更是现代社会的主导价值。平等观也是现代人道主义的基本方面。作为现代道德,平等与友爱的存在有所不同。友爱讲究以同情心仁慈待人,侧重道德情感,即爱意的共通;平等则直接描述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态度,相比之下,平等更像是友爱之德的刚性构架、理性支撑,是其能够存在和展开的理念基础。

其二,要有礼让之德。友善不仅要认同、坚守和贯彻平等观,更要具备包容、宽容之德。这也是友善观的题中之意。平等并不是为平等而平等,而是旨在创造一种合理而良性的伦理秩序,使社会总体交往与人际关系保持健康有序的状态。面对不同主体的多元物质追求和现实利益的多样化,我们应该既讲究合作,又要进行竞争,或者通过合作以竞争。面对各种社会竞争,友善必然成为化解利益纷争的重要润滑剂。具体而言,就要讲礼让之德。

其三,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公共意识。友善的意义和目的并不在于友善本身。如果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应当具备友善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不管是交往的理性,还是商谈的伦理,都无法忽略友善的基本价值及友善对于主体沟通力的建设性意义,这也是公共秩序得以有效改善、人的利益最终得到实现的真正逻辑前提。

社会主义友善观是社会和谐共融的道德前提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友善,更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德。友善之德的普遍认同、内化及其普施化育,必然指向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与和谐共融,同时也是二者得以实现的基本道德前提。

友善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共同体和意义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它既是维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共同体的纽带,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共同体提供重要支撑。就我们国家的当下发展而言,不管是在传统的“熟人”社会,还是快速发展起来的“陌生人”社会,友善的“缺失”问题都已经日益凸显。对此,我们既要看到相关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也要注意其负面的伦理效应,看到其日益暴露的消极性、破坏性。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友善是人类的尊严、安全感和享有舒适生活的内在需要。如今,现代化生活已经成为国人的普遍追求,物质追求及与此关联的物欲必然增加。与此同时,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也必然相伴相生。实际上,友善需要主体具备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因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如果外部伦理环境不能施以切实的约束和教化,那么友善之德就必然受到功利主义较大的消极影响。

友善是防止人际关系异化的精神力量。官僚主义之所以不得民心,就在于它吞噬了友善最为基础的理性内涵,即平等心与相互尊重。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好人主义”在当下也比较流行。这是友善另一种形式的异化。所谓“好人主义”,其实就是以狭隘的私利谋求为标准、为前提的,社会的良知与道德在它这里也不过是谋求私利的形式和工具而已。“好人主义”将友善异化为以纯粹的技术理性见长的伪善,这与专制主义一样,注定会为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所不容、所否定。

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载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从理论高度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它与中国梦的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趋势,以及内在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对于广大社会主义公民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持平等心,凡事讲究相互尊重、换位思考。多元价值观念之间形成的摩擦、冲突、矛盾,其根本原因往往不在于多元价值本身,而在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倾向、偏好之间并未坚持或者做到平等相待。持平等心,就是保持人道心,把自己和他人都当作平等之人看待,以相互尊重为基础而开展交际,赢得舒适稳妥的交往空间。

要秉持仁善、友爱之德。对于大众而言,仁爱心都不应成为一种奢侈品。一个缺乏爱心的人往往难以得到他人的友好关爱,残缺不全的灵魂总易导致人生的残缺不全。无论如何评价,这都是一种遗憾和创伤,并为良知、道德和公正所不允。一个缺乏关爱与温情的社会,从发展的长远来看,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是要有包容、宽容之德。面对多元观念时,我们要讲究包容、宽容之德。当然,这不单单意味着一个人就能够时时刻刻做到这一点,或者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包容、宽容的总体缺失,却可能造成十分消极的伦理后果。

要切实提高交往理性的自觉及沟通能力,合力创造与维护和谐友爱的氛围,养成积极达成共识、有效解决疑难的良好习惯作风。友善作为个体道德的强大力量,应该与其他品德一道,将公民塑造为善于沟通、协商全面的现代人,成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载体。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体育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5QN011)和“新媒体背景下增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2015ZX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②艾国、刘艳:《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0期。

③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友善   价值观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