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熠熠生辉。当下,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设中,将开辟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公民道德建设 新思路 【文献标识码】D648 【中图分类号】A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中,“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实践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推动了民族的发展。直到今天,传统文化依旧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运用到公民道德的建设中,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
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处于重要位置。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构筑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提供了必要的道德底线,成为人们追求高尚行为的准则。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及社会思想的日益多元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代表的消极价值观,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将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还能深化公民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认知,建构科学的道德观,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坚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既不能简单予以肯定,也不能进行全盘否定,要从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的实践角度出发,进行科学鉴别。在传承古代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要注意厘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在遵循道德规范的进程中,彰显道德主体的作用。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要义,不仅可以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能够将其运用于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中。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时代,也要彰显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也应看到文化冲突也在日益增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西方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内容值得我们去吸收与借鉴。对于正处在“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年轻人来讲,他们对新出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甚至会出现由于接受消极文化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的情况。
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不利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规范了人们的道德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因而盲目否定优秀传统文化,其日常的理念与做法也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要义相背离。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时代,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拥有时代价值、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应予以传承,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与此同时,也要彰显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审视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特色,要在传承传统文化中保持这一地位,尤其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更应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对文化的引导,明确传统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
提升公民素质,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要将爱国主义作为评判标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历经磨难,却依旧屹立于世界之林。历史上的苏武、文天祥、林则徐等人,以其民族气节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激励着数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是社会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直接体现,是推动民族复兴以及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当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将爱国主义作为评判公民道德建设的标准,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示并展现出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髓,体现社会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
其次,要突出传统文化的德育底蕴。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中,要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强化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教育,也能为公民的道德实践奠定基础。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消极价值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专题性的传统文化讲座、传统道德文化展板等形式,弘扬主流价值观,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并践行与人为善、诚信、助人为乐等优秀内容,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家庭道德情感的教育中,也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彰显尊老爱幼、和谐有序的家庭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家庭。
再次,要提高教育的精准度。不同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对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理念,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化教育。一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准的高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我们应该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的紧密衔接,深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制定面对大众的简明道德行为规范。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个体对传统文化认知存在的偏差现象,应全面吸收传统文化的道德内蕴,重点选择道德礼仪文化,制定简明道德行为规范,通过道德的力量去约束社会行为,创建良好的行为规范,化解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
最后,要创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方位宣扬传统文化,构筑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让更多人民群众接受正确的道德理念,从而推动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需要各个方面、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可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优势,作为传统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设定传统文化宣传专栏,传播优秀道德文化。尤其是要坚持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激发基层群众的力量,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培训班、开展专家讲座等方式,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尤其要从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小区实际,通过生动的形象、简单易懂的形式,将传统道德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开展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工作。
此外,为全面提升传统文化融入公民道德建设的水平,需要借助法定节假日,以节日为载体,全面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去获得情感体验。结合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开展“元宵节灯谜”“赛龙舟”等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去了解传统节日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并在活动中进行创新,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合理对接。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活动,提高民族认同感,感受蕴藏在传统节日里的道德文化,将丰富的道德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①刘凤:《论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文化建设》,《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②陈雪平:《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晋中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③闫国明、任树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7期。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见习)
美编/宋扬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中,“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实践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推动了民族的发展。直到今天,传统文化依旧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运用到公民道德的建设中,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
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处于重要位置。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构筑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提供了必要的道德底线,成为人们追求高尚行为的准则。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及社会思想的日益多元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代表的消极价值观,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将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还能深化公民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认知,建构科学的道德观,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坚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既不能简单予以肯定,也不能进行全盘否定,要从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的实践角度出发,进行科学鉴别。在传承古代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要注意厘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在遵循道德规范的进程中,彰显道德主体的作用。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要义,不仅可以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能够将其运用于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中。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时代,也要彰显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也应看到文化冲突也在日益增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西方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内容值得我们去吸收与借鉴。对于正处在“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年轻人来讲,他们对新出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甚至会出现由于接受消极文化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的情况。
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不利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规范了人们的道德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因而盲目否定优秀传统文化,其日常的理念与做法也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要义相背离。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时代,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拥有时代价值、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应予以传承,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与此同时,也要彰显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审视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特色,要在传承传统文化中保持这一地位,尤其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更应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对文化的引导,明确传统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
提升公民素质,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要将爱国主义作为评判标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历经磨难,却依旧屹立于世界之林。历史上的苏武、文天祥、林则徐等人,以其民族气节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激励着数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是社会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直接体现,是推动民族复兴以及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当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将爱国主义作为评判公民道德建设的标准,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示并展现出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髓,体现社会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
其次,要突出传统文化的德育底蕴。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中,要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强化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教育,也能为公民的道德实践奠定基础。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消极价值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专题性的传统文化讲座、传统道德文化展板等形式,弘扬主流价值观,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并践行与人为善、诚信、助人为乐等优秀内容,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家庭道德情感的教育中,也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彰显尊老爱幼、和谐有序的家庭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家庭。
再次,要提高教育的精准度。不同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对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理念,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化教育。一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准的高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我们应该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的紧密衔接,深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制定面对大众的简明道德行为规范。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个体对传统文化认知存在的偏差现象,应全面吸收传统文化的道德内蕴,重点选择道德礼仪文化,制定简明道德行为规范,通过道德的力量去约束社会行为,创建良好的行为规范,化解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
最后,要创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方位宣扬传统文化,构筑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让更多人民群众接受正确的道德理念,从而推动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需要各个方面、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可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优势,作为传统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设定传统文化宣传专栏,传播优秀道德文化。尤其是要坚持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激发基层群众的力量,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培训班、开展专家讲座等方式,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尤其要从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小区实际,通过生动的形象、简单易懂的形式,将传统道德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开展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工作。
此外,为全面提升传统文化融入公民道德建设的水平,需要借助法定节假日,以节日为载体,全面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去获得情感体验。结合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开展“元宵节灯谜”“赛龙舟”等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去了解传统节日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并在活动中进行创新,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合理对接。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活动,提高民族认同感,感受蕴藏在传统节日里的道德文化,将丰富的道德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①刘凤:《论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文化建设》,《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②陈雪平:《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晋中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③闫国明、任树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7期。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