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根源在哪里

核心提示: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源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解决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和现象,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转型中的利益保障、利益分配等关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最终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源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解决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和现象,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转型中的利益保障、利益分配等关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最终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分配不公  分配正义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但社会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意味着收入分配不均衡,进而引起了低收入者内心强烈的不公平感。因此,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是当下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充满人文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宗旨是服务人类与解放人类,利益的问题更是关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质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利益,进而满足了人们日常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也就是说,利益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是“现实的人”,这是利益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提出了主体分析法,即通过对利益主体、不同阶层人的分析,了解社会利益关系的本质和基本属性,更好地解决利益问题与矛盾的一种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又坚持历史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历史特征及来源进行相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利益是社会化和历史化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利益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落脚于实践分析。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当前中国利益问题存在的根源以及利益问题解决的系列方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引下,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人文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最终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分配问题。

多种因素制约分配正义的实现

收入分配不公是当今社会存在的热门话题,国家和政府近年来也高度重视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合理解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节,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与公平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另一方面有利于缩小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客观事实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存在着日益扩大化的趋势。因此,笔者对影响和制约分配正义实现的因素展开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体制的转变。据统计数据表明,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基尼系数由20世纪 60 年代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0.17-0.18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0.21-0.27,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确实拉大了收入的差距。追求机会平等、遵循过程平等的市场经济,因为个体的诸多差异,最终会带来不均衡、不平等的结果,而这种不均衡直接导致机会的不对等,最终产生更大结果上的不平等。因而,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虽然不是唯一因素,国家和政府也必须重视,必须开始有效、循速的调控。

第二,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当时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关。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和政府主张先富带后富,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拉动另一部分人。在这个战略决断的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切实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因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尤其是沿海先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确实是已经有部分区域达到了先富。然而,先富带动后富却是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第三,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我国政府渐进式改革模式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我国在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改革的负面效应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特殊利益群体的产生与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改革的深入进行。伴随着利益群体势力日益扩张,改革的阻力也加大,最终使得利益格局遭受到牵制与操纵。此外,造成贫富分化的一系列因素还有权力寻租等。因此,分配正义的思想强调在财富的分配上尽可能以保证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为主要指标,可是,这很显然与社会特殊利益群体的指向相背离,一定会受到多方、多层面的压迫和反击,最终不利于改革的深化以及分配正义的实现。

第四,收入差距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社会处于经济发展的早期,即劳动力资源充足而资本较少,为了充分发挥其在劳动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企业将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和财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资本也随之增加,同时劳动力的成本也提高,进而促使企业选择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导致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水平下降,最终加大了社会收入差距。依照此结论可知,在发展中国家,低经济地位者、低收入人群,只能依赖自身劳动力来维系生存、获取财富;而相对高经济地位者,在劳动力之外,他们还有其它可以获取财富的手段,包括人脉、地产等资本运营。所以,国家和政府要想改善低收入群体现状,只能扩展就业机会,调整市场价格,让劳动力价格依照供需实际合理制定。

当代中国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

首先,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此,立足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影响中国分配正义实现的要素很多,诸如当前市场经济存在发展不完善状况,非市场因素的制约等,都是影响分配正义实现的关联要素。所以,当中国从原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应深化改革。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形成的分配不公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更加自由化、公平化。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法治建设,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其次,建立健全分配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居民的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这在根本上偏离了按劳分配中的正义原则。因此,要想解决现在中国经济分配不公的现状,必须加强对职工劳动成果和利益的保护,加强并合理协调当前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推进分配正义的实现。此外,完善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解决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内在要求,具体从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调控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这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再次,充分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通过完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市场经济的转换,合理调配、完善现有企业内部的各层次利益分配,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另外在初次分配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完善税收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国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有效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群众自主创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之,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终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作者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①韦礼:《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困境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6期。

②黄有璋:《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0年第4期。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根源   差距   分配   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