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动态 > 正文

网媒走转改|静宁县:种植苹果养肉牛 旧貌换新颜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碑纪念园

9月2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进入甘肃省静宁县。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宿营扎寨。采访团参观了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又驱车穿越沟壑纵横的大山,来到崆峒区颉岭村实地采访,见证当地群众养牛致富的脱贫路。

4

颉岭村发展概貌展板

颉岭村位于峡门乡南部山区,地处关山林缘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两大贫困区,海拔1841米,气候高寒阴冷,早晚温差大,农作物产量低。全村132户503人,是全乡十个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颉岭村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落实精准扶贫。对分散居住的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群众实施整体搬迁,选择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分设回民安置点2处、汉民安置点1处,建成全区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紧接着整合中央财政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02万元,建成了路、水、电、房、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金融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解决了群众住房、饮水、用电、看病等难题,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为了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村委会主任马文成带头村民发展肉牛养殖。2000年,马文成率先贷款,引进西门达尔良种基础母牛4头,带领全村发展肉牛养殖。

1

颉岭村的牛舍

马文成说:“我们村素有养牛的传统,我们不断的改良肉牛品种,改进饲料。目前,村里平均每户养牛8头,每户靠养牛最差一年也能收入1万多元。”

目前,村里规划了集中养殖小区3处,建成单列式牛棚60座,配齐青贮池、看管房、消毒室等附属设施,使村民肉牛养殖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式散养到规模科学养殖的转变,肉牛产业已经成为颉岭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单一的产业还不能真正让村民富裕起来,马文成决定带领村民走出去,拓宽致富道路。在多方积极努力下,颉岭村率先在全乡建成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点,把优质的土蜂蜜、土鸡蛋、牛肉推销了出去,增加了经济效益。

颉岭村下一步打算,继续退耕还林,开辟经济林,种植中药材,给农户带来更多实惠。根据颉岭村的气候条件,打算先种植党参,然后逐步进行推广,使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采访团在平凉静宁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了解了当地村民靠发展苹果种植,树立品牌,走上了“致富路”,改变贫困面貌的奇迹。

苹果产业是静宁的标签,静宁因为苹果驰名中外。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是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建成各类果品认证基地53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认证基地33.6万亩、良好农业规范苹果基地1万亩、出口基地18.4万亩,果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

3

记者在小寨村杨道道的苹果园采访

城川乡小寨村村民杨道道是第一批种苹果的人,也是第一批受益者。杨道道自1989年就搞起苹果种植,至今已有28年,通过不断摸索,他的苹果栽培技术一流,种植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我们看到杨道道家的果园,苹果套上了小袋子,地上还铺着反光膜。他介绍说: “套上袋子可以防虫害,反光膜是让苹果着色更好、更漂亮”。他家有6亩苹果园,一年下来,纯收入能达到六、七万元,家里还刚买了汽车。

有品质又有品牌,静宁苹果成了当地群众稳定增收的金果。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今的静宁县先后被国家林业总局、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百强示范县”,正在林果产业发展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静宁县   肉牛   苹果   网络媒体走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