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品牌最关键的是品质
英利是进入光伏市场的第一家中国企业。在国际上,2004年德国出现光伏市场,那时候很小;西雅图一家公司占全球37%的市场份额……现在,英利和很多同行加起来占了全球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应该说有一定的话语权。
品牌最关键的是品质,没有品质的保障,品牌是没有基础的,第一位的还是质量。太阳能光伏板外观是一样的,看不出好坏,但是装到太阳能电站两三年以后,不同产品的品质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我们跟欧美日等国的企业搭建了很多擂台,比较同样的产品三年以后发电量的状况——证明我们的品质可靠,尽管和国际上大的品牌相比仍有一些差距。
有了品质,还要敢于“亮剑”。中国很多企业在出口产品包装上不打印汉字,但我们从第一个出口的产品包装箱就明确打上了“中国英利”的方块字,尽管那时候我们企业还很小,但说明我们对品牌的重视。对品牌的持续投入也是必要的,我们通过赞助拜仁、赞助两届世界杯,给中国企业争了光。在德国调查公众知晓的中国品牌,德国人说了三个:联想、华为、英利,这说明我们在品牌上的投入和宣传是有效的,对订单等也是有帮助的。
总之,没有实力、没有品质的支撑、没有服务体系、没有客户的口碑认可,单纯的宣传是不行的。在这一前提下利用现代媒介手段,参与一些像世界杯这样的主流活动,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真正的好企业加上这样的宣传,品牌价值会放大,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李保民: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已大大提升
国企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龙头或主力军,在品牌、核心竞争力、国际话语权方面已经大大增强,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话语权,跟过去相比,明显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国企的品牌意识已经跟以前大大不同,高铁就是最好的说明。
要提升品牌和国际话语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努力实现产权多元化。以产权多元化为抓手的混合经济,能把资本、技术、专利和经营管理以及信息要素充分组合起来,把能量释放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每一个企业品牌效应的好坏,与领导班子、董事长是密切相关的,不管国内外,都是如此。三是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提高软实力。品牌背后的文化,具体来说包括商标、品牌、售后等,要尽快赶上。
文丹菁:自主品牌彰显民族的文化底蕴
我们熟悉的自主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LOGO,实际上是民族的LOGO,是民族的印记,彰显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反映民族创新进取的精神。追溯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品牌,为垄断世界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西方国家的品牌并不是国家、政府顶层设计的结果,实际上是随着工业革命、社会变革、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扩张自然产生的。
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把铸造中国自主品牌提升到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上,我也非常赞赏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举办这次峰会。国家打造民族品牌是非常好的,这是大智慧,靠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够的。
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很大的问题是文化问题,国外民众对我们文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品牌要“走出去”,首要的任务就是推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让他们理解我们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去”。
冯柏文: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注重树立企业公民形象
第一,企业要提高自身实力,打造品牌是树立形象的基础,品牌建设需要质量、功能和技术创新。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上提到的,中国要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化策略的提升,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有自己的份额,培育出世界级的品牌。
第二,中国企业在海外要注重树立企业公民的形象,为东道国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样东道国的政府、商界、社区和民众才能体会到中国企业投资经营活动是为了寻求双赢,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利益。站在这个角度上,他们更容易接受中国企业,认可他们在当地的投资。
第三,与当地靠谱的伙伴和管理团队合作。如何理解民众要什么,这里有文化的问题,管理团队要代表企业跟当地相关方接洽,提升他们对企业的认知。
第四,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提高信息透明度,这将有助于在海外进行对外投资。在政府层面,要告知政府对于参与市场、参与公司决策的角色和想法,以及对项目审批流程和监管机构整体的安排;在企业方面,要说明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是出于什么考虑、想做什么,会给当地利益相关方带来什么益处,这些都要做出完整的说明。
此外,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对树立中国和中国企业海外形象有重大的正面意义。发达国家常拿对等待遇作为门槛,如果政府可以继续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话,将会对中国企业在海外被当地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所接受,起到很大的帮助。
汪小菲: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要深挖“两个文化”
我觉得还是要先把产品做好。把产品的质量做好,把企业的文化、产品的价值打造出来,形成“口碑”,才能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任何的宣传策略都不如做好自己的产品、做好自己的服务。其中,产品本身的稀缺性是很重要的。对中国企业来说,就是要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用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包装,以体现我们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品牌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要深挖“两个文化”。第一个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他们通过自己的餐饮文化改变的是全世界人民的消费文化。所以我觉得自主品牌不用靠政府的推动就能“走出去”的反而是中餐,中餐有独一无二的产品,是外国的厨师和品牌餐饮从业者无法去拷贝的,而且也有刚需。但是在国外,中餐还停留在唐人街以服务国人为主,真正非常成功的中餐品牌,反而是外国人或长期生活在外国的华侨开的。
伦敦有一个品牌很有名,可能是全球中餐的代表。创始人请来了法国当时最有名的一名设计师,把中国客家的窗花文化通过他的演绎重新定义,通过灯光营造出就餐的气氛。现在他们在纽约、伦敦、巴黎开设了20家分店,成功打入了当地的主流市场。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文化,即当地的主流文化。品牌不以大小而论,而是在于能不能真正被当地的主流市场所接受。这对于打造生活类相关服务行业的品牌,是尤其需要不断挖掘的。
责编/谭峰 杨鹏峰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