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究竟是什么蛀空了苏共的理想信念大厦

核心提示: 对信念认同、坚定程度的强弱,与党的生命力和执政地位的稳固成正比。苏共政治信念的滑坡是内部一帮背叛变节、使奸耍滑、两面三刀之徒,逐步放弃了曾经信誓旦旦地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一步步掏空了苏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理想信念大厦。

【摘要】对信念认同、坚定程度的强弱,与党的生命力和执政地位的稳固成正比。苏共政治信念的滑坡是内部一帮背叛变节、使奸耍滑、两面三刀之徒,逐步放弃了曾经信誓旦旦地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一步步掏空了苏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理想信念大厦。

【关键词】苏共 理想信念 政治利益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这“两个最危险”的深刻论述,既是对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的警示,也是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规律的总结。

今年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亡党25周年。诚哉斯言,苏共亡党失政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远因可追溯到二战中红军士兵攻占德国看到西方“花花世界”后思想受到冲击等渊源,近因是苏联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一系列改革的失败;外因是西方世界对苏联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内因则是苏共由原来的信仰集团逐渐褪化变质为利益集团。在所有的这些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是苏共亡党的根本性原因。

苏共亡党是从理想信念的丧失开始的

对信念认同、坚定程度的强弱,与党的生命力和执政地位的稳固成正比的。苏共的政治信念总体上经历了确立、巩固、危机、背弃的过程。

第一,列宁、斯大林时期:政治信念的确立巩固期。十月革命至列宁逝世前,俄共(布)先后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5次全国代表会议、45次中央全会。在这77个月里,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召开这么多次会议,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策党政、军事、国家大事,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当时,俄共党员只有472000余名,但他们对信仰价值目标的坚定与追求是彻底的,并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斯大林尽管有许多缺点,但在坚定政治信仰方面是不容置疑的,就连疯狂批判他的赫鲁晓夫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时期,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政治热情。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苏共带领全国人民击退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表现出了惊人的张力。虽然那个时候发生了大清洗、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还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模式,为后来苏共的质变留下了隐患,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当时广大党员的政治信念。

第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信念的逐步动摇期。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把苏联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弊端,简单草率地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引发了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巨大的思想混乱,掀起了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潮随之开始出现。

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陆续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脱离实际地鼓吹“是什么”,而根本不涉及“为什么”和“怎么办”等要害问题。而此时,7000多万苏联城市居民还生活在没有自来水的简易房中。

第三,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信念的全面背弃期。1987年1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所谓的苏共建设“公开性”、“民主化”时,就意味着他已经背叛了党的信念。在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上,戈尔巴乔夫正式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确立为党的纲领和基本政治路线。至此,苏共领导集团已经完全背叛了原来政治信仰,亡党已在所难免。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取消“宪法第六条”中苏共的领导地位。

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苏共政治信念的滑坡是内部一帮背叛变节、使奸耍滑、两面三刀之徒,逐步放弃了曾经信誓旦旦地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一步步掏空了苏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理想信念大厦。

第一,政治上高层率先动摇。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共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确曾对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忽视了干部的思想政治倾向,过分注重海外背景、高学历等,使得一些与苏共离心离德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加速了苏共政治信念的滑坡。

第二,理论上垄断真理话语。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他在独揽党政军大权的同时,也逐渐独揽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权和解释权。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斯大林已经被塑造为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最伟大”的理论家,被称为“天才导师”、“科学的泰斗”、“永不犯错误的理论家”,甚至有人还提出“斯大林就是真理”、“谁反对斯大林就是反对真理”等各种献媚的说法。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些自以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明显错误的理论,诸如“二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和平主义”、“阶级斗争消亡论”、“全民党”等。垄断真理话语权的还有勃列日涅夫的超越发展阶段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戈尔巴乔夫不仅垄断了真理,而且歪曲真理。苏共主要领导人的这些言论,成为了当时苏联社会判别真理与谬误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权力产生真理、权力裁决真理、权力支配真理的恶果,也导致了固执的自大心理,使苏联社会主义信念建立在不正常、不正确,甚至扭曲的基础上。

第三,监督上陷入失灵失效。尽管苏联社会对民众流行的称呼是“公民”,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公民权,官员不是由他们选举的,也不受他们的监督。这一专制体制的致命缺陷,就是对最高权力没有制衡、监督,更没有纠错机制,民众在这个体制中只是一个陪衬,历史只是在高层中残酷角逐。

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蛀空了苏联

苏共政治信念不断滑坡与大权紧紧在握交织在一起,接下来的事就显得非常顺理成章:一个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对各种利益的摄取不择手段,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从而逐步将苏联蛀空。

第一,权力瓜分化。苏共执政后期,许多党的领导干部根本没有“权为民所赋”的意识,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官运、自己的地位,想方设法把权力窃为己有、瓜分为亲友。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仅仅10年就从一个低级军官晋升为上将,后又担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而在这期间,他贪污受贿65万卢布,酿成震惊全国的“驸马案”。苏共越来越多的“官二代”占据重要领导岗位,而利益集团之外的优秀人才根本难以进入政权体制之中,权力固化也就变成了特权固化。

第二,贪腐公开化。苏共越来越多领导干部失去了政治信仰后就像从笼子里挣脱出来的一只只怪兽,对贪腐这样的事已经不再用原有的那块遮羞布了,而是更加明火执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官僚阶层纷纷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许多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勾肩搭背,成为贪婪的掠夺者和腐化的寄生虫。苏联解体后,61%的大工业家来自原苏联的官僚机构;俄罗斯的暴发户中,61%的人靠的是将国有企业化为私有;90%的私有企业老板是过去苏联国营企业的领导人。

第三,特权合法化。如果说斯大林时期的官僚特权尚属一种体制惯性,勃列日涅夫则制定一系列条例和规定,将官僚特权系统化、合法化。在此期间,官员的特权名目繁多,诸如宅第权、特供权、特教权、特继权、特支权等,不一而足。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一书中也披露了当时的特权现象,各级干部在生活上享受某种等级的特殊生活待遇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并且“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苏联的“亡国之君”戈尔巴乔夫下台前最后一次会见叶利钦时,竟然提出要保留原有的一些特权,可见苏共高层的特权观念到了何种程度。

第四,生活享乐化。斯大林早年在生活上保持简朴,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人们便毫无节制地用公款来支付他家庭的“豪华生活”。1983年7月,时任苏共中央书记的利加乔夫在谈到乌兹别克党员干部生活奢靡状况时说,在塔什干到处可见专门为领导人修建的豪华建筑、别墅和独家住宅。与此同时,该市50万居民居住在没有排水设备、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和经常没电的土窑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萨马尔罕。那时,苏共领导干部中一些人甚至感到过上排场气魄、美女相随的日子,才算是有出息的领导干部。

第五,利益交换化。苏共执政后期,在党内搞利益交换、利益捆绑的现象频发,就连党委书记之职也都明码标价。公开的和秘密的权钱交易像癌细胞那样蔓延开来。

政治利益集团的出现,导致民生上社会矛盾丛生。进入上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率开始呈下降趋势。1971至1975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7%、1981至1985年3.2%、1990年为-4%、1991年为-15%。这一期间,苏联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据当时苏联计委的数据显示,消费领域的通货膨胀率,1987年为7.3%,1988年为8.4%, 1989年为10%至11%,1991年已达到145%。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截止到1991年7月1日,苏联居民前往安置局求职的大约有1300万人。对于执政党来说,民生就是民心。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仅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低于东欧国家和曾经落后的亚洲国家,使得各民族对“苏联”产生反感乃至敌意,民心因此丧失殆尽,联盟自然失去了凝聚力。

汲取苏共亡党教训的几点思考

苏共亡党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训,需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汲取。

一是持之以恒地实施“补钙工程”。要持之以恒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有针对性地讲清道理、讲好故事、系好“扣子”,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逻辑征服人、以鲜活的事例感染人、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不断健全党的信仰体系的引导机制,并广泛传播和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在全党铸成普遍的价值基础,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判断标准与思想准则。

二是要在普惠中不断扩大民众的信念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共同走向富裕,但是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实现过程。具体的时代总是与具体的国情或民族相联系的,把握时代必须与分析具体国情结合起来。鉴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社会可以允许有差别,但在底线上必须一视同仁,特别在住房、公共医疗、基础教育、养老保障等方面,是不可后退的“四条底线”。守住底线公平与不断发展公平并不对立,而是通过可控的社会差异性将公平与效率整合起来,从而利用差别来推动社会进步,以便释放社会活力,最终实现更加全面的公平公正。

三是坚持惩治腐败与选贤任能并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贪腐不除,信仰必危。如果反腐不能根本改变既得利益集团的格局,不能让优秀人才进入体制,让优秀干部得到提拔使用,那么所取得的反腐成效是暂时的,所收到的功效也是脆弱的,还会动摇坚定政治信念的组织根基。信念最深厚的基础,是人们将自己所信仰的理念精神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更需要一批愿为信仰献身的先进分子。因此,在除贪务尽的同时,必须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和任用体制,真正以制度为“伯乐”,让人民选“好官”。

四是切实筑牢政治免疫的隔离带。加强党内监督,首要的是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其次,要真正把铁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再次,要切实构建起多元化、立体式的监督体系。

五是不断优化政治体制的内在架构。优化政治体制内在架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备世界眼光、把握世界走势、借鉴世界文明、回应世界挑战,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克服封闭僵化的极端性,又防止全盘西化的片面性。不兼收并蓄,无以成大器。强调对人类先进文明的积极汲取,既是我们党对政治信念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定政治信念自觉的体现。

(作者单位:公安部第二十三局)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责编/潘丽莉 美编/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信念   大厦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