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核心提示: 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亲和力和渗透力让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更加便捷、更易接受、更易扎根、难以防御。因此,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侵蚀的风险。我们应该积极主导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持久的面对面博弈,主动设置议程,达到弱化甚至驯服文化帝国主义、促进中华文明复兴和构建包容互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

【摘要】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亲和力和渗透力让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更加便捷、更易接受、更易扎根、难以防御。因此,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侵蚀的风险。我们应该积极主导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持久的面对面博弈,主动设置议程,达到弱化甚至驯服文化帝国主义、促进中华文明复兴和构建包容互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自信 文化判断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难以察觉的“话语渗透”,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世界的价值体系向不发达地区的渗透与对弱势文化的同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帝国主义便成为了一个被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现象。随着冷战的结束,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兴起,文化帝国主义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所谓文化帝国主义,是由“文化”和“帝国主义”两个词组成,它是指帝国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表现,是继帝国主义时代以来的“殖民主义”之后的更高级、更广泛而又隐蔽的扩张形式。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赤裸裸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形式,那么文化帝国主义则是一种难以察觉的“话语渗透”,它往往伴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同时又为经济扩张和不平等的贸易秩序提供保护。具体说来,文化帝国主义主要是西方发达世界的价值体系向不发达地区的渗透与对弱势文化的同化。

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曾经从话语分析的层面将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分为四个层次,即“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现代性的批判”,他还指出,不仅仅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存在文化帝国主义,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文化帝国主义现象 。例如, 法国和加拿大等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完整和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 制定相应法规对美国影视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

文化帝国主义往往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通过大众媒介和文化产业,例如电影、电视、广告等载体或产品积极打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市场,渗透和企图代替本土文化价值体系并由此获利。随着强势的外来文化入侵,本地的文化市场会逐渐被外来文化及文化产品所占领,本土文化会从此走向日益萎缩和衰落。而且,文化帝国主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扩张,更严重的是它居高临下,向目标国传播自我标榜为“普世性”但不接地气的政治制度和基本价值体系,并对其目标国家或民族的原有的政治制度、文化价值体系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予以排斥、否定、贬低、打压和妖魔化,从而使目标国民众对本国的理论、制度、道路、价值和文化都失去自信,导致目标国及其精英和民众文化主体性削弱或让位给了文化帝国主义,从而使目标国民众过着失魂落魄的生活。

互联网使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更加全面、更为隐蔽,增加了我们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面对面博弈的难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把世界连为一体,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更容易受到不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特性使文化帝国主义拥有了更快捷的传播渠道,也使它呈现出新的形态。一方面,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更加全面、更为隐蔽,因为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接触不同文化的频率。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易接近性、网络内容的丰盛和庞杂、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使文化帝国主义侵蚀变得更加隐秘和容易,这就增加了我们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面对面博弈的难度。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因此,这种开放性和去中心化在理论上讲也可能会削弱甚至消除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逼迫文化帝国主义退场,使包容多元的全球性文化变得更为可能。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并真正对中国产生巨大冲击,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鸦片战争后,尽管文化保守派反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尽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折衷方针,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仍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中国传统文化,几乎使整个中国知识界都带着一种无比瞻仰和模仿的心态来看待西方文化,费正清的“挑战—反应”理论正是对这一时期中国追随西方脚步的最好描述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以及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性地从西方学习到——并且正在中国践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克星。

然而,我国这种批判性学习西方的行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时段,慢慢沉淀为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深深植根于一部分中国人的意识中。在很多人看来,无论是西方的政治体制,还是西方的科学技术或商品都是优秀的,而中国的传统则是低劣的。这种简单错误的区分为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完全拒绝了西方文化(但也同时封闭了自己),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又得以不加鉴别地被引进。在“与国际接轨”的号召下,全国各行各业, 例如教育界、新闻媒体界、文化艺术界等,和互联网及自媒体一道,不加思索和不加选择地拥抱西方消费文化和价值文化。我们在国内看到,很多明明是中国的产品却冒用西方的品牌,广告牌上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西方模特,西方的电影或电视一放映往往观者如潮。对于中国自身优秀的东西,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妄加抨击。许多国人这样做其实是在不知不觉地强化西方白人种族优越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这种情形既是今日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侵蚀的结果,又是它得以扩张的原因。尤其随着互联网推动着全球传播的发展,这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加剧了。互联网全球传播使我们文化与世界的互动更加全面、持久和频繁,防御、围堵和删贴只能是水来土掩,治标不治本。

要防止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根本就在于我们必须对自身的文化和制度保持自信,同时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做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在以互联网推动的全球传播逻辑下,为了有效应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首先就是要恢复和持续保持文化自信,力求设置和驾驭互联网全球传播的议程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在是意味深长。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更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了。中西发展之间的落差正在不断缩小,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足以让我们相信,我们在很多方面比西方更具有优越性,所以面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对自身文化和传统的信心。不可否认,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不可取之处,关键是我们要公正客观地看待,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对中国文化的优劣把脉清晰。只有在深刻理解、认同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许多国人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主要表现为两种:要么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要么怀着警惕恐惧的心理对西方文化全盘否定,把自己封闭起来免受西方文化的侵扰。毋庸置疑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

今天大家公认的是:一方面,中国必须积极参入、推动引领全球化,积极与西方等国家展开合作、交流、竞争;另一方面,中国又必须谨防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警惕西方利用其价值观念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两个方面的道理看似不言而喻,事实却是非常矛盾复杂的,具体操作起来难免会发生偏差,因为它意味着我们既要接纳又要拒斥,既要包容又要警惕。对于西方文化我们既要坚持开放和包容的原则,又要加以甄别,进行批判性地吸收,而不是拿来主义。这就意味着对于西方的东西,我们必须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通过“中国化”才能为我所用。

对于西方传入到中国的文化价值,我们既要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土壤、明白它的变迁和演化,又要认清它在中国新的环境下进行重塑的可能性,既要了解它的长处又要知道它的短处,明确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其实中国在长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和制度。例如,一谈到民主,在国人看来似乎美国的民主就是最好的,但是扎根于中国土壤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其实更适合中国的民主体制。又如西方长期把自由与计划看成是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而中国的中庸文化却能把它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计划和自由相结合的模式。因此,要防止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根本就在于我们必须对自身的文化和制度保持自信,同时对西方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做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当然这种自信不是自我膨胀、目空一切。这种自信至少让我们在面对西方的文化价值不是不假思索地去接受或模仿,而是要进一步追问两种文化到底有何关联与不同、它们各自的优劣是什么、西方文化要在中国的土壤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什么等诸多问题。

西方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它也具有这样那样的内在矛盾

为了确保这种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尤其展示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以及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传播西方文化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传播,而是要在认清西方文化优劣的基础上,探索西方文化如何结合中国实践,使之更加适合中国的需要。所以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内容建设时不应当只是任由西方文化流入,而应当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和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内容的建设。同时,要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和批判,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

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方文化里的文化帝国主义现象,除了我们的缺乏自信及盲目跟风的心理之外,还与我们自身的判断力有关,我们认为所有西方的都是好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认清楚西方文化的特质、局限以及它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境遇。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和缺限。西方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它也具有这样那样的内在矛盾。同时,不是所有的西方文化都是文化帝国主义性质的。西方社会也常常被它们的文化所困惑,其自身的短板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和挑战。在西方,尤其美国一些利益团体,为了保护儿童和自己的族群、宗教、文化价值体系,对打着言论自由的晃子但为了吸引眼球而充斥的暴力和性暴露等信息的内容极力反对,经常举行抗议示威,甚至诉讼。

即使一种优秀的外来文化进入到本地文化之后,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发挥作用,它只有与本地文化互补、交融和改造才能适用本地社会的需要。因此,对于西方的价值和观念文化的传入,我们要站稳立场、仔细辨别、批判性地吸收。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互联网是一个多元的舆论场域,各种文化和思想在此相互碰撞,这无疑有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看待问题的全面性,而且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有利于我们打破对西方文化的迷思,但是这也为我们对付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打开了新的缺口。目前和未来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我国社会各个阶层,如教育、宣传、文化艺术和媒体互联网等领域,大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积极主导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持久的面对面的日常博弈,主动设置议程,达到弱化,甚至驯服文化帝国主义、促进中华文明复兴和构建包容互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赵立敏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英]约翰·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帝国主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