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也将文化看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却滞后于社会进步的需求,为此我国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建设。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但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应该进行抵制。
【关键词】社会进步 文化 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进步的意义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精神来源于文化,并由文化塑造,没有文化,精神很难续存。文化的发展、精神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的理性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正因为缺少理性精神,才使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与阻碍。而中国缺少理性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儒家文化具有反理性特质。由此可见,文化中的精神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文化可以为社会进步提供价值引导。英国人类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作用之一便是帮助人们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人作为一种生物体,有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生活环境中便会遇到难题,要解决难题便需要文化的引导。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文化对人的价值选择有重要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又支配着人类的行为,进而作用于社会进步。有学者认为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文化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而且产生于文化的价值赋予了社会进步目标的合法性,能够为社会进步的方向提供价值引导。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传统文化还未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我国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强调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实质上,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西方思想的涌入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冲击。十年文革造成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中断,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文化出现空窗期,而开放后,随着西方思想大量涌入,填补了我国社会的文化空白,这也导致我国社会一度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文化现象。但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但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应该进行抵制。否则,当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够成为支撑社会进步的力量时,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受到威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我国的主流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主体应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实质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对立性,而且传统文化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深厚根基,马克思主义文化很难在短时间内取而代之。尽管马克思主义引导我国革命取得成功,但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使得我国群众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这也导致基层群众怀疑马克思主义文化。文革结束后,为了群众能够重新信任马克思主义,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人们并没有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归功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而是将其归功于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又逐步消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社会的文化走向趋于物质化。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选择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为社会进步提供文化依托。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内在精髓,在文化建设中应将之作为引领。首先,我国可以在教育系统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人们在价值导向上达成共识,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其次,要注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我国应该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也要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将之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信仰宣传中可通过舆论引导、理论教育、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巩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能够增强大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最后,要创新宣传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应积极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宣传效果。
二是进行道德文化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公民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而且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下降,那么社会进步仅是一种狭隘的物质进步。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对内有传统文化衰落问题,对外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所以,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宣传中,我国原本采用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化,并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宣传手段的生活化和群众化,让公民易于接受。
三是要丰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社会进步的实践需求。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将会有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社会满足群众的这种需求,又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可以说,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生活在其中的公民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健全的过程也是我国宏观文化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表现。在公民精神文化构建中,我国除了要在财力、政策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外,应格外关注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我国在公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上呈现出城乡二元差异,城市居民获得了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资源,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设施却十分贫乏,这不利于我国整体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为此,根据农村社会的特点,我国可以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阅览室、健身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为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场域,补平我国文化建设的短板。
(作者为安阳工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谷岩:《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9期。
②蒋宏大:《互联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党史文苑》,2012年第16期。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见习) 美编/宋扬 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