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持长远期增长基础动能的体制改革
需要安排促进国民经济产业革命性增长、有活力地增长和久远再发力增长的基础动能性体制改革。在2025年后的10年中,已经到了颠覆性技术发力有的时候了,产业化条件也已经完善,希望有一群,或者数个产业群领域革命性、关联性,带动整体,实现跳跃式发展,使这个阶段的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4.5%到5.5%的速度上;到2037年后的15年中,由于我们通过2017年人口生育彻底放开,鼓励生育,甚至进行移民等改革和措施,使20年后的经济主力人口增长,相关地决定2037年后,又有一波国民经济增长上行的阶段,加上第二个10年中颠覆性技术成熟化和产业化的支撑,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3.5%到4.5%,甚至更高的水平上,与美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中,保持一个不落伍和基本平衡,完成中国在205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大业。(4)而在未来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从体制上安排一个使大众能创业、能干成事的营商环境,充分的就业,创造-财富-收入-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市场的繁荣,使三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都有充满活力和动力体制的支撑。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远基础动能看,需要做好教育及研发体制、创业体制和生育体制的改革。(1)创新体制改革。国家制定颠覆性技术创新战略和实施方案,引进、吸收、寻找、培育和统计社会颠覆性技术,形成一组相互交叉、复合、整体推动的颠覆性技术,并使其应用引暴多个行业的产业革命;知识产权可以交易、入股、出租、抵押、继承等,其价值由需求和供给双方协商确定,包括股份企业中技术的比例,也没有限定;国家鼓励技术的引进、学习、吸收、集成、提高和再创新;颁布法令,所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和专利等技术成果、试验初步、应用项目等,不得封闭和闲置,向全社会强制开放,促使其出售、出租、入股等,通过企业运营,实现研发技术的产品和产业化;知识产权收入水平不受党政国企一般工资标准规定的限制,科研项目报销不能按照行政费用规定管理。(2)创业体制改革。继续大幅度清理各个行业准入的前置审批,生产服务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而且清单的内容,应当公示由民众讨论和听证通过;更需要大幅度清理投资、建设项目的各种审批环节,对投资建设项也进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彻底清理各个行业对企业和居民的各种年检,没有必要的予以取消,个别有必要的网上免费限时办理;允许一部分非登记经济存在,小商小贩和自由职业者可以灵活创业和就业;除了极个别的,取消就业的各种不必要的资质审核和发放,特别是取消人社部门在国家党政、社团、企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各种职称评定,废止教育部对高校985和211院校的认定,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允许鼓励新经济条件下的新创业就业形式存在和发展,比如网约出租车、快递、电商、家庭设计室等;应当放宽限制,除了禁止干部利用权限和影响为子女亲属办企业谋利外,应当鼓励低级别、非主要领导、一般机关干部等党政事业家庭和子女投资办企业,避免很大比例的中产阶段不能投资实体经济,而暴炒房地产和其他非实体经济,甚至资金外流的格局形成。(3)生育、移民和留学体制改革和开放。改革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系统,转为促进和保健生育服务功能;2017年全面放开生育,生育多少由个人自主选择,国家不进行干预;立即废除社会抚养费征收条例,并且对于以往没能征收的,不再收取;严格执法,禁止单位解除孕妇和产妇的工作关系;国家义务教育向托儿和幼教延伸,消除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对生育二胎和二胎以上的妇女和家庭,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等进行退税,并给以抚养补贴;修改收养法,鼓励有条件家庭收养弃婴、非婚生婴儿、生活困难家庭愿意送出的子女等,并严格保障被收养人口的合法权利;放宽外籍人口向中国迁移的限制,鼓励婴儿、青少年和经济主力人口向中国迁移,特别是育龄妇女的迁入,鼓励男女方迁入中国的跨国婚姻,缓解劳动力人口收缩和性别比失衡的局面;扩大公立和市场化的留学生招生规模,鼓励国外名校到中国投资办高等教育,一些留学生可以发放工作签证,自己愿意和中国需要的,可以长久居住证和获得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4、盘活存量要素和资源的体制改革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看,一是要通过改革,盘活目前被体制机制禁锢的巨额存量要素资源的活力和效率,二是要放开被管制的产业领域,以及新开拓能创造财富的领域,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一是盘活城乡间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激发和提高城乡间有关要素和资源活力和效率,使其加快互流互动的盘活存量性体制改革:(1)前面已述,改革农村农场宅地、耕地、林地等体制,最终集体和国有所有制不变,明确使用财产权,年期永佃;农村人口进城不收地,增人不重新分现有承包地,而分配公共预留地;鼓励股份合作、出售、出租、入股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专业生产;使闲置的宅地耕地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通在以产权为基础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转和集中,能够在农村旅游、养老健康、农畜水产品加工、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合理配置,避免闲置和低效率利用;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部分人才和劳动力因农村经济发展而创业和农业工人化。(2)城镇企业和居民可以到农村购买、入股、承租土地宅地,从事乡村旅游、养老休闲、投资农业企业,以及到农村养老居住。使城镇企业家、人才和资金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能够进入农村。(3)除了极个别特大都市,废除户籍管理制度,不得设置转成城镇居民的各种标准;在不断抑制房地产泡沫、压低地价房价的同时,确权能使农民有土地财产收益,鼓励创业就业,取消对农民在城镇中买房买车的限制;凡进入城镇的农民适龄子女,都有接受义务和其他教育的权力,不得设农村和异地户籍限制,政府必须将其教育所需支出列入公共经费预算;社保事务集中到中央,异地、农城之间社保接续,设计降低养老医疗等费用的方案,确定合理的适应于生产力状况的水平,缺口由中央预算弥补;在就业和其他一系列公共服务及权利方面,新进入城镇的市民与原居民一律平等,不得歧视。通过这三方面体系性的改革,盘活农村和城镇的人才、劳动力、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动力和利用率,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有专家估计,大约能给国民经济带来1到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
二是盘活国有经济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盘活国有企业中劳动力、人才、设施、装备、资金、土地等存量要素和资源的改革。(1)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在对待国有企业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前面已述,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成本太高,需要大规模、大资本、标准化、专业化、固定化、稳定性生产,适宜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移动及固定互联网发展,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分步式能源兴起,发生了向个性化、多样性、定制化、小批量、交叉式等生产和服务的转型,国有企业的体制不适应于这样的大的环境的变化。
(2)传统工业化结束的格局下,国有经济要有所舍,进行战略性的放弃。由于传统工业化的结束,产能的过剩,僵尸企业可能越来越多,相当比例的国有经济,已经不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反而成需要减产能、清资产、退人员,拖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负动能了。我们怎样面对,是坚持所谓的国有经济比例,一定要救助存活,还是进行战略性的放弃。因为,救助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财政发债、银行贷款、社会债资,甚至股市资金等宝贵的推动经济增长急需的资源。需要对一部分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放弃、撤退和转移。
(3)国家资本经济要有进有退,以退为主。要进的部分,为必须要国家来发展的产业,如需要集中财力、投入周期较长的基础科学研发,航天领域,国防工业等等,即使是这些领域,也要体制内与体制外结合,军民整合,外包采购,更多地用市场机制、混合所有、国有订单、民营制造等方式做活国有经济。一些市场前景无望,已经成为包袱的僵尸国有企业,一定要用破产、重整、重组、出售等方式,坚决退出;一些效益还可以,但不是国家需要控制的竞争性企业,为了防止其成为国家新的包袱,通过向社会出售、内部管理者和职工持股等方式接盘改革、引进社会战略投资者、上市变成社会资本企业等,全面退出。
(4)国有经济产业组织结构方面改革的方向,不是要集中进而加强其垄断,而是要拆分其促进竞争。这已被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所证明,即企业规模太大,集中度太高,对一个行业来说,无论是自然,还是行政特许而程度不同地垄断,其效率就越低,价格就越高,服务质量就越差,创新的动力就越低。对于自然或者特许的垄断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进行拆分,加强市场的竞争性,促使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质量、做好服务。
(5)国有企业资本社会化改革。一些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应当通过出售给战略投资者,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职工承改,上市在资本市场上退出,使其资本社会化。投资来源,培养自然人投资者、公司投资者、基金投资者、股市投资渠道,使资本来源,资本构成,逐步从国家资本为主,转变成社会资本为主。并且以公司投资、基金投资、股民投资为主,构成资本公有的新形式。
(6)国有资产管理向着财政预算监管和国有资本化运营体制改革。应当撤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理和经营资本,从实际上的行政性事业机构改革分解为经济的资本投资经营机构,以多个行业的“淡马锡”模式取代目前的国资委。现有的国资委机构可能并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代行对国有经济资产、效益和分配的监督权。国家只考核各“淡马锡”经营工商和金融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各“淡马锡”不直接干预所投资和控股企业具体的运营,除了考核资产保值增值外,还要考核有关企业的创新效率和长远发展。“淡马锡”资产和收支直接进入国家资产负债表及预决算表合并进行管理,对一些涉及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和企业,财政可可以预算拨款予以支持;对资本运营的收入,财政可以划入社会保障资金;甚至在必要时,财政部门可以出售一些国有资本,补充社会保险基金。
三是盘活创新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
盘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其他领域中科技人才、技术专利、创新项目、研发工具、试验平台等存量要素和资源的体制改革。需要有盘活科技要素和资源存量的体制改革。(1)通过前述的将科学研究和发明的知识产权,量化和明确到研究人员个人的基础上,颁布特别法律,在保守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强制一切可以产品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专利技术和其他成果,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以及试验室和中试平台等,必须向社会生产和服务应用公开。(2)专利技术和其他成果,允许资产估值,能用于商业化的,可以通过出售、长期出租、入股、自办等方式创办公司和转让给其他公司,专利技术比例由投资者之间商议,或者路演及技术交易市场等竞价确定,知识产权可以银行抵押融资。(3)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天使投资—风险基金—众筹资金—科技信贷—股权融资—场外交易—资本市场”这样完整的融资链。(4)对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成本会下降的新技术产品,又可以在国防、安全和行政等领域应用的,国家通过军民融合和政府采购,帮助其可持续生产和积累,再进入市场实现其产业化。(5)要有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取消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是教授副教授才能带的规定;科研项目,不论年长年青,不论业界权威与否,辩论竞争,评委结构合理,谁有新想法、新思路,能拿出攻克问题、达到前沿的方案,谁就主持科研项目。
小结这部分,就是通过盘活城乡之间、国有工商及金融企业、有关科技国有企事业三大领域的职工、人才、技术专利、装备、土地、矿山、资金等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动力和配置及利用效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