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周天勇:一个国民经济从下行扭转为上行的框架性方案(3)

5、拓宽增长来源的领域开放性体制改革

从2016年1到7月民营资本投资断崖式下降的情况看,除了过去的诸原因以外,制造业已经全面过剩和溢满,而服务业体制僵化和没有完全放开,空间、资源、生态环境等新领域没有开放和拓展,社会事业领域开放很有限等等,使许多民间资本无处投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推进服务业向国内外开放的体制改革。(1)对内彻底放开准入。改革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取消特许,放开准入,清理审批,特别是全面系统地检查、找出、清理中央和地方,党政,教育、卫生、民政等各部门所有文件中,阻碍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的章条,予以废止,向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开放。(2)对外开放,吸引外资,鼓励竞争。教育、医疗和养老健康体制要对外开放,向外资开放一些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鼓励联合办学,允许外资投资办医院、设立诊所和医疗康复机构,也允许外资进入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设施、服务等领域,以加强竞争,引进技术,学习服务和管理经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3)土地制度改革配套。旅游行业中,农村宅地、耕地、林地、盐碱地、四荒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在确定财产使用权后,向民营资金开放,特别是向城镇资金开放,可以以入股、承租、购买、合作等方式,进入农村旅游生态旅游,鼓励投资建设生态旅游小镇,兴办农家乐、景点设施、旅游景区等,发展观光农业、农业产品加工、本地特色产业、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民俗文化等现代农村农业和服务业。

拓展新增长领域的体制改革。寻找推动经济新增长的新空间和新领域,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领域的改革。改革低空航运管理体制,从过去的军管向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民管转型和过渡。国民经济发展要为国防提供财力物力,国防体制也要向经济发展腾出低空领域这样的空间。在努力提高国防和安全等对空间飞行物的管控技术水平的同时,低空领域要放开,利于低空运输服务业及相关的发展。放开通用机场建设用地等限制,加快通用航空器制造和配套产业链的标准建设和准入开放,加快飞行员培训体制的改革和开放,财政政策上鼓励航油加工技术进一步公平征税。

拓展经济增长土地、淡水、林业和生态环境新领域的体制改革。结合土地财产使用权体制改革,加快可利用盐碱、沙漠、废弃工矿、四荒等土地,以及生态林地的投入、整治等体制转变,实行谁投资、谁有使用财产权的政策,用途管制,并变国家投入为民间投入;变国家运营为个体和企业运营,变政府垄断交易、出租、抵押为土地财产使用权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易、出租、抵押、入股和继承;变国家造林、护林为民间造林、护林,在用途和其他造林生态标准的规定下,可以发展林下和林间其他产业,可以适当放宽农舍等建设,来吸引投资,增加就业,促进增长。协调和理顺水务、城建、海洋等各方面的管理体制,出台土地、水利、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加快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21世纪中国快速扩张的投资建设和生产运营经济领域。改革旅游、生态、环境、食品和生产安全等体制,转变方式,将湿地保护、污染物处理、大气治理、食品和生产安全等,变成装备制造、综合深度利用、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新的增长领域。

拓展经济增长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开放社会事业领域,使其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领域。各部门、各系统、各大事业单位都有国有超标的办公楼、疗养院、招待所、酒店、车辆、会议楼、印刷厂,还有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等,甚至幼儿园和干休所等等,绝大部分人浮于事,资产利用率极低,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财政资源。可以推进这样一些改革:不动产确权永佃、资产赎买等方式,使一些可以企业化经营的技术研发、文化出版、新闻媒体、酒店招待所、疗养院干休院、教育培训中心、车餐会议后勤事务、社区退休服务等等,设计盈利模式,通过内部管理和员工承改、出售、拍卖、分流等方式,进行公司化等改革,退出财政供养。

进一步放松和发展城乡社区自治,农村组织和城镇居民委员会自治行政干部,采取兼职和志愿者,以自治社区居民集中的费用解决其待遇;已经由财政发放工资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减少财政发放工资人数。并通过各种方式,如转岗、鼓励其创业等,盘活人才要素;通过自治组织,出租自有资产,创办集体和社区企业,盘活资源,除了村民和城镇居民交纳的费用外,通过创造财富来提供经费。

放开和发展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发挥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各方面的自律,形成国家—社区自治—社会组织—企业—家族的国家治理结构。党和国家应当改变观念,将民间社会组织纳入自己治国理政的一部分,学会新的形势中发展和管理社会组织,不能管死,而是要放活,既要规范,又使其成为社会进步和促进发展的正能量。各类社会事务,也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不同的会计制度,并纳入统计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一个国家有众多的社会组织,有活力和动力,形成大规模的社会服务,既降低了政府的执政成本,提高了社会工作的效率,又盘活被占用的要素和资源,放开了一方面领域,增加了社会服务,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领域。

6、围绕中高速经济增长布局对外经济开放

一国经济体,从对外经济关系交流的方面看,如果资金、消费、利润、国民收入等漏损大于输入(比如俄罗斯输出的石油等产品价格急剧下跌导致国民收入流入大幅度减少),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下行;反之,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上行。

对外经济开放要出入算帐和减少漏损。国际政治和战略的布局,基础是国家的经济能力;目的也是在双方共赢的前提下,实现中国最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这样的思路上谋划国际政治和战略,可能更为坚实。

首先,协调发改、商务、财政、人民银行、外交、统计、外汇管理、海关等各部门,紧急建立全面的直接投资、金融资金、外汇流入流出、货物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国民收入总流出流入等等,这样的对外经济统计核算和预决算体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和正作用进行评估;特别是资金流出,是否有利润和国民经济收入回流。向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公布报告。

其次,稳定新闻宣传和舆论,稳定住人才企业家,防止大规模移民、资金过度外流。避免国民经济太多的漏损,防止形成漏损性的国民经济增长下行。党中央应当高调发声,特别是通过在产权方面的突破性的实实在在的改革,产权上明确给民间一个财产安全感,体制前景上明确给民间预期一个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确定感。中央在与经济有关的意识形态方面,理论上应当采取不争论的态度。

再次,用改革的方式,切实推进前述的明确产权、减少行政干预、政府减少事务、盘活要素资源存量、放开被管制领域、拓展经济增长新领域等一系列改革,使民间投资能进得去,除了制造业的升级领域外,还让其进入新放开和新拓展的领域,将向外过度流出的民间资金,以及过度外流的服务贸易和消费需求,更多地留下来,为国内所用,减少资金和消费的漏损,推动国内的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战略方面,从传统出口导向转向出口升级替代。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已经终结。因此,在内需因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下行时,还是需要谋划和实施与过去不同的新经济出口替代战略。一是升级出口产品替代。推进工业2025战略的实施,推进智能制造,改造和提高装备水平,倡导制造的工程师和工匠精神,提升国内产品的质量,与需求变化和多样性相适应而设定产品的性能,推进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分步式等制造和生产方式。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升级换代,有技术、性能和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二是品牌和技术等知识产权促进出口替代。鼓励硬技术研发,并应用于中国制造,形成中国自主知识技术和品牌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还要鼓励企业在外并购装备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企业,在外生产制造,避免贸易保护,并通过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原料、中间产品等采购,关联地带动国内产业出口。三是扩大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多交叉、高密集、高复合、高集成、高价值,比如高铁、核电、航天、航空、特高压变电、导航等产品和装备的出口。四是不仅技术和产品要走出去,而且,渠道也要走出去。即形成自己的出口渠道,实现国家销售的替代。鼓励企业在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点、网络和渠道,并在防范风险的情况下,收购国外著名和运营效果较好的商业品牌和销售网络。五是入境旅游、教育医疗服务贸易和购物出口替代。改善生态环境,保证饮食安全,发掘中国文化,降低门票等成本,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增加境外游客;推出中国特色的中医、养生、休闲、运动等服务,增加国外游客的消费;推出中国制造和中国特色的手工等产品,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方便游客购买,打击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结算和出入境方便,扩大国外游客在中国购物的规模。

“一带一路”思路与战略的补充与完善。如何适应新的国内外形势,确保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政治利益,双方合作共赢,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中心,为工业化提前结束后的产能转移服务,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需要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政府在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也考虑政治利益,引导国际市场主体通过对外投资、建设、出口、金融等行为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运作更重要的是按照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投资国法律、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价格水平、经济趋势、风险和不确定性等信息的调节。

产能转移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本,提出了“政策勾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部署有着较大的缺陷。在国内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时,中国一部分产业向外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开放条件下,企业自救、求生和再发展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这种产能向外转移消化的时间可能短在5年,长在10年之久。因此,部署国内企业产能转移,应当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需要,应当加上“产业合作”这样重大的一级内容。

几个重大的企业、产业和地缘分工、互动和协作。(1)“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设施互通,但是同时,需要与产业投资和建设相互协调。设施投资建设需要考虑产业、人口和城市等协同利用程序的可行性研究;在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相配合。这样才能使中国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利益最大化。(2)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要相互分工合作。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在重化工业生产能力投资建设中发挥作用;而民营企业,包括一部分从事轻工业制造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可以在诸产业,如制造业、餐馆、酒店、加油站、超市等投资建设方面作为主力。也可以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配套合作的关系。(3)走出去的企业要对国内产品和产业形成衔接和带动作用,形成与国内有关企业垂直和平行分工协作产业链。在国外设厂组装,国内供应组件、关键零部件、一部分原材料;在他国建设通信网络和基站,向其出口通信终端等等。(4)“一带一路”南北之间,也需要进行分工,并且关注重点区域。印度、东南亚、南亚和北非“一路”是人口较为稠密地区,是市场具有成长性的区域;中国与“一路”一些地区的位差,有点像当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对印度,需要采取日本对中国关系模式,即采取政治平冷、宗教交流、经济热联的组合战略;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目的,就是在共赢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市场经济利益。在“一路”上,与泰国进行谈判和磋商,以中泰合资公司方式,启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南泰国克拉地峡运河,中泰合作共赢,与马六甲海峡航道形成博弈格局,增强上海和香港对新加坡港的竞争力,并且在马六甲海峡被封锁时有其他航道可选择,保证中国西太平洋[1.02% 资金 研报]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北部“一带”可能人口密度较小,有的人口萎缩老化,经济成长性差;“一带”主要是为了取得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形成这些国家与中国合作共赢的互补关系; 比较成本、效益和风险,打通欧亚大陆陆上交通通道,进行一些适宜于陆上进行的货物运输;并且根据市场,结合本地产业的需要,形成能源、交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当然,“十三五”的双向经济开放:也包括东北亚、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亚等地,是我国贸易比例最大,资金流向最多,投资并购发生不少的地区。其仍然是中国经济开放的重点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快与世界各地区的国家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特别是与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和签约。

对外经济开放战略需要国内配合。从国内看,改革区域方面,建设和扩大单边自由贸易区,深化服务业开放,进行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开放及监管试验,倒逼国内负面清单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中国需要通过技术进步,特别是能源颠覆性技术,调整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使我们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变地缘被动为地缘主动。启动和建设藏水入青入疆工程,加快东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掌握国内自我淡水平衡的能力,减少外流河流用水的依赖性,掌握调控泾流出境的能力,使我们在未来淡水供给的周边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位势。

经济开放的文化软实力、新方式和新体制。在对外经济开放中,融合交流,打好文化、宗教、民族、民间组织、新闻舆论、本土化等软实力牌。并且,建设体制软实力。一是通过经济开放,对走出去的国企进行现代跨国公司模式的体制改革。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可以吸收所在国政府或公司,其他如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印度、欧洲各国,甚至美国、日本等国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形成中国控股的多国多方公司体制。中国民营在外企业,也要鼓励其与东亚一些家族跨国模式公司比较,建立股权开放结构和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家族跨国公司。形成中国在外的现代跨国公司竞争力。二是要形成企业在外投资和经营合作竞争的协调机制。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等成立中国在外企业市场竞争联席协调委员会;鼓励同行业企业,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于一些竞争事宜,同行业企业间形成兄弟间内部对话、磋商和协调机制。

特别防范和控制住投资和产业走出去的风险。走出去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外项目投资,一定要有真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谈判签约的律师咨询。对于民营企业,倡议其在走出去投资项目时,认真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法律咨询;由于是国有出资,对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在外投资项目,必须规定要聘请有水平的机构,进行中立客观的投资可行性研究。

捕获

图1 中国经济增长从下行翻转为上行

总之,按照这样的分类和逻辑,休养生息,由表及里,重点改革突破发力;区分功能不同,深入进行配套性、基础性、体系性、领域开放性四大类促进经济增长的体制改革;并部署服务于促进国内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对外开放战略。如图1所示,力争从启动J型增长发端,实现新一轮中高速度的S型国民经济增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周天勇   框架性   上行   国民经济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