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文学经典:“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文艺沟通人的心灵,文艺构建礼仪之邦,文艺促进邦国之交,亘古未变。
习近平是一位十分善于讲故事的领导人,他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动人心弦的演讲,娓娓道来的谈话,讲“红”了中国故事,讲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担当、中国精神,具有独特的文艺气质。
担任国家主席三年多来,习近平每逢出访,无论在署名文章中,还是在演讲谈话里,不仅经常采用中国经典名句,还时常引用外国经典名言。无论谈友谊、谈合作,还是谈历史、谈未来,抑或谈机遇、谈挑战,总能巧妙妥帖地援引到访国家的本土话语,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文明互鉴,拉近与到访国家的距离,树立起大国形象与风采。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习近平出访,很多时候会在到访国家的主流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畅叙友谊,提出殷切期望,有效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沟通。2016年10月12日,访问柬埔寨前夕,在《柬埔寨之光》报发表《做肝胆相照的好邻居、真朋友》的文章,引用柬埔寨谚语“信任如树”,形容中柬传统友谊始终根深叶茂。
2015年4月19日,访问巴基斯坦前夕,在《战斗报》《每日新闻报》发表《中巴人民友谊万岁》的文章,引用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诗歌“朋友的美好形象,就在我心的明镜之中,稍一低头,就能看见”,热情歌颂中巴友谊。
2016年1月18日,访问沙特之际,在《利雅得报》发表《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的文章,引用中国谚语“患难见真情”、沙特谚语“向急于求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最大的善行”,深情讲述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沙特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援助的温情故事,唤起两国人民共同的记忆。
2016年1月21日,访问伊朗之际,在《伊朗报》发表《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文章,引用中国谚语“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生动阐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的道理。
习近平在外交场合的演讲和谈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谈得较多的是历史、传统、友谊、团结、未来和发展,极力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深刻揭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引用哈萨克斯坦伟大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的名句勉励青年:“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
2014年7月14日,习近平在接受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中的“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的名句“团结是全世界的语言”,呼吁世界各国各民族加强团结、同心同德。
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演讲时,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翌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演讲,引用培根的名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希望两国面向未来、开辟崭新时代。
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这个多边外交场合,在演讲中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呼吁各国达致共识。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习近平特有的文化底蕴、文艺气质、人格魅力,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源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学无止境、笔耕不辍、奋斗不息、创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