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促进城乡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推进城乡劳动力结构转型,加快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劳动力市场 经济二元结构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相互隔离、联系较少,发展程度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呈现出日益增大的趋势,城乡经济结构处于分割的二元状态。如何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促进城乡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推进城乡劳动力结构转型,加快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当务之急。
中国城乡劳动力分割与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
第一,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其历史渊源在于早期政府施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城市就业政策和劳动用工制度。
户籍制度是导致我国城乡人口以及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的最直接因素。重工业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心,而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在一开始便处于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原始资金积累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让农村居民可以自由地向城市迁移。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同时城市的就业机会也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城市食品供给不足。为了集中资源推动工业的发展,最低限度的控制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国家采取统一管理和分派生产资源的政策,同时开始限制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数量。
1957至1958年间,国务院颁布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有关户籍管理的规定及条例,正式确立了一项较为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条例的颁布也意味着向城市迁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将会受到法律的限制,进而减缓了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
第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形成的根源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战略。赶超型的发展战略实施后,我国工业化水平快速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民族工业体系也开始不断完善和建立。但是这样的工业化是以农业的长期落后为前提,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剧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落后、发展程度低,资源禀赋虽然具有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其缺点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为资金价格高昂导致的资金短缺、汇率水平较高导致的外汇不足以及较少的经济剩余导致的资金难以动员。而重工业由于自身具有资本高度密集的特点,表现出建设周期长,生产所需时间成本高等特征。在资源的约束以及当时的经济环境下,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资源禀赋的特点及资源动员能力在建设周期、设备来源、投资规模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来自于市场机制的帮助无法满足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需求。
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明确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商业及城镇转移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并高度重视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和资源分配制度的优化。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第四份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根据报告中的预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脚步仍然不会减慢,每年将会有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因此,只有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型,对资源分配和管理进行更充分的优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整体上提高劳动力的工作能力和竞争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只有在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的基础上,农村劳动力才能更加自由地向城市劳动力市场流动,并与城市劳动力在同等的情况下进行竞争,更加合理的竞争模式及行为规范也在此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进而促进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有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中国城乡劳动力结构变迁及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
第一,制约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根据对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劳动力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变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性因素。我国城市和农村在教育制度、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供给上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劳动力受到的基础教育及技能培训较少,与城市劳动力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存在着巨大差距,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恶性竞争,严重制约了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同时,户籍制度、教育水平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对我国现今的劳动就业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就业培训以及就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社会性因素。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和就业模式会随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转变。相较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仍旧非常落后,科技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仍旧非常缓慢,远远不足以对我国的就业结构产生优化的效果,因而也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完成进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劳动力因素。劳动者个体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影响劳动者就业的最直接原因,如性别、年龄、技能水平、就业观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虽然劳动者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但劳动者个人的就业观念、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由自身来决定。
第二,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演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采用的经济发展战略几乎都为不平衡发展,其主要特点为重城轻乡、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工业发展,导致了城乡在经济发展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各个方面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经济体制。所谓经济体制,就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者制度模式,它是一个由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是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综合表现形式。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是资源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根本性改变,能够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分配和流动,进而对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造成直接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国家正在施行的经济体制。
其他因素,如公共品供给、技术进步、组织制度创新、资源与环境、国家的意识形态及文化传统等。例如公共品的供给问题,分配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共品的数量和水平是判断一个社会公正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分派到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公共品在数量及质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能够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发展前景产生直接的影响,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泰山医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川:《影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分析》,《网络财富》,2009年第10期。
②胡祖杰:《我国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白雪瑞:《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建议》,《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