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媒体时代工匠精神的经济社会效益

【摘要】新媒体时代,企业通过产品的形、色、质等组合的符号意义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传播沟通的纽带和桥梁,精神规范产品、媒体传播精神、消费者接受精神,三者相互制约下共同完成“创品牌”的目的:培育尊师重教的工匠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育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谋求审美价值认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效益,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关键词】新媒体  工匠精神  时尚消费  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时代的时尚消费需求

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大众传播,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传播模式。多元化媒介融合组成的联合阵营,在延续文化传承、传递民族精神、传播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也颠覆着传统媒体和精英人群联合主导的时尚话语权,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和审美活动方式。时尚消费不仅是对时装、时尚商品的购买、拥有和使用,更是对附加在商品上符号价值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价值消费。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以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视觉和听觉的意象和资讯的材料来界定,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的意义实体来界定的。”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将时尚消费列为五个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之一,并指出:“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时尚消费需求,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性和享乐性消费升级,从满足御寒遮羞等基本生理需求,发展到体现消费者身份、地位等符号价值需求,再升级到满足消费者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审美体验和文化价值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注重消费所带来的文化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

新媒体时代工匠精神经济效益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十余年生产效率增速持续下滑,国人在日本商场疯狂抢购中国制造的马桶盖、大量海外代购制假贩假,“中国制造”面临信任危机。时尚消费需求下,以新媒体数字化工具和网络技术为支撑,鼓励企业培育工匠精神引领设计创新、推动制造升级创品牌,进而引领时尚产业链企业生产结构、商业业态的转型和重构,实现经济效益。

培育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引领设计创新。工匠的基本内涵是巧,在《说文解字》中曰:“‘工’,巧饰也”。工匠的巧,不只是工艺制作技艺的纯熟,更在于其富于创新精神,创造性发明了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各种器物。《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就提出:创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19世纪法国服装设计师查尔斯·沃斯采用最昂贵和精美的材料,每年推出自己的作品专集,倡导服装时尚流行,首创公主线剪裁法,最早用真人模特动态展示服装。1867年时沃斯时装店至少拥有1200名职员,皇室、贵族、欧洲各国的名媛竞相订购他的服装。新媒体时代,采用大数据分析指导时尚流行趋势,PLM信息化处理平台管理服装从设计生产到物流销售等全过程,移动终端网上支付重构服装消费模式,为整个服装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制造升级。精益求精是工匠在工作态度上的一种美德,《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了工匠打磨雕刻玉器、骨器时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评价其:“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爱马仕Hermes以精益求精的工艺闻名于世,1837年在巴黎开店以来,每个Kelly包和Birkin包,从定颜色、选皮革到成品由同一位工匠传统手工艺制作,有时一件产品需耗时几年才能交货。

在新媒体技术领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了“苹果”创始人乔纳森·艾夫的整个职业生涯。“苹果”数字产品的每个细节打磨和探究到精益求精,源于“工匠精神”对制作目的“善”的孜孜追求,从而达至清代思想家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

新媒体时代工匠精神社会效益

时尚消费需求下,新媒体以海量迅捷、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改变人们的理解认知和交流方式,更改变人们社会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和形式。大量融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时尚和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并快速传播,普通民众在消费产品的同时,受其价值观影响,诱发各种社会矛盾。

面对新的政治经济形式,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工业等现象,必须鼓励企业培育“工匠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承民族文化、谋求审美价值认同,实现社会效益,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培育尊师重教的工匠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工匠技艺主要采用“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战国时的《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我国的世界非遗“缂丝”工艺经过唐宋时期的繁荣,明清被皇室垄断,近代战乱时濒临绝种。解放后,国家寻找民间缂丝工匠,培育尊师重教的“工匠精神”抢救性保护民间手工业技艺,传承民族文化。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多元化媒介全方位的承担着社会文化遗产传承的功能,利用博物馆展示、视频互动、纪录片影像全媒介播放、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数字技术和传播形式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南通缂丝大师王玉祥2009年开通宣和缂丝网站,注册“@宣和缂丝”微博,随着新媒体推广,关注缂丝的人慢慢地多了起来。

培育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谋求审美价值认同。消费受众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向至善至美的审美生存升级。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大众的“审美日常化”超出传统的美学和艺术的范畴,购物、影视娱乐、旅游等日常消费活动成为审美活动。“审美日常化”倡导者金元浦教授认为:“造成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文学性的社会化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世界的媒介革命。”

新媒体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产品,强化了消费受众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一体化的社会强制教育向多元化的自我教育转型,人们的社会身份认同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每个人面对生存与发展的“不确定性”,都会试图寻求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追寻横向的“类的确定性”自我归类、自我定位,作为行为方式的“模版”参考和效仿,确定自己的存在环境和存在意义。

新媒体时代,企业培育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中传播本国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在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中取得相应的主动权。消费者作为审美主体,与时尚产品在审美诉求上谋求价值认同达成“共鸣”,这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在与西方核心价值观念的碰撞交流中,散发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影响力,“润物无声”的影响每个个体的心灵和情感,“春风化雨”的规范着每个个体的思维和行动,吸引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同和依附,对全球时尚流行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社会效益,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学院、江南大学)

【参考文献】

①让·波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③金元浦:《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工匠   精神   媒体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