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解读美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的“近未来”代表作《40种雨象》,探讨生态危机、资本运作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阐发批判式反乌托邦思想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反乌托邦 生态危机 焦虑 科学 资本
【中国分图号】B14 【文献标识码】A
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常描绘恶劣情况、灾难和危机,以警示和劝诫的方式发挥社会作用。屡获星云、雨果等世界科幻大奖的金·斯坦利·罗宾逊是这类题材的优秀代表,他的气候科幻小说更是备受瞩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指出,“罗宾逊众多小说的危机与灾难的结构,能够运用大量不同的、独特的、常常是乌托邦的解决办法,本身就值得我们研究。”(Jameson 218)《40种雨象》是他的生态三部曲之一,想象近未来的可能性,探讨生态危机同资本、科学和政治之间的联系,达到独特的批判效果。
危机与焦虑
在小说里,罗宾逊多次用科学数据和自然景观描写来再现令人沮丧的全球变暖现象:如光子流每平方米平均一秒产生342焦耳的热量,地球的气温一天内就可上升10℃,两极的冰川断裂等。这些已然预示了现今的极寒极热、雾霾、暴雨等全球性的气候危机,以及由此导致各类疾病和肺癌发病率激增的后果。除了自然景观外,小说还以美国和全球化为背景想象人类社会的危机。罗宾逊运用讽刺的手法刻画总统只关心经济而无视危机的冷漠态度,同时,揭示出全球变暖问题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气候变化,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面对种种危机的警示,作为主体的人又作何反应呢?罗宾逊巧妙地运用反乌托邦叙事表现个体不但面对外在的环境危机,而且深受内在焦虑与恐惧的困扰,甚至徘徊于精神危机的边缘。但这不只是因为环境恶化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问题。
罗宾逊突出再现了后工业社会语境下,跨国商业、电子通讯系统形成新极权主义前景。于是,人不再是自治的,而是沦为茫然被动、由机器控制的生物,意识上混乱踌躇,行动上分散无序,心理上焦虑怀疑,并将此喻为囚犯困境。在消费社会的物化时代,急速累积的物质财富并未使人们感到精神上的慰藉。然而,各种社会机器强化它们的职能与权力,生产出相应的主体与客体。作为主体的人,时常受制于机器与信息,不但是各项生物权力体制规训的对象,而且是物质财富和资本的囚犯。对生活在这种权力张力中的人而言,资本与科学、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是变相的囚犯困境。一方面,囚犯之间的关系暗示在各种关系网络的张力作用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恐惧,全球性灾变唤醒人们改变现状的改革焦虑;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物化现象对后现代社会中生产关系和主体性形成的影响。作者以此揭示物化现象对生产关系和主体性形成的消极影响,演绎现实的社会危机和人类焦虑,但同时,也令读者认识这些阻碍向着乌托邦想象的因素,深思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知识分子与资本运作
在罗宾逊看来,乌托邦只是历史进程的一个名称,在这个进程中,一切事物应该变得更公正,并不断持续下去。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生活在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但如果我们不断努力,会向着美好世界和乌托邦社会前进,那么我们仍然可以说生活在乌托邦历史的长河之中,行进在通向乌托邦的路上。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这部小说,描写人们在乌托邦历史进程中需要面临、克服的困难,并探索避免灾难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人们思考的工具,并促进社会进步。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知识分子,作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实践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对人类生产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全球灾患,人们更加依赖知识分子和科技精英发挥科学的功用,解决危机。在同比森就这部作品探讨时,罗宾逊曾强调:现在已经开始并正在进行的是一场科学和资本之间巨大的、全球的、历史性的战斗。科学每天都坚持强调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危险,而资本主义说并非如此。作为科学与资本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知识分子与资本运作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葛兰西曾将知识分子划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前者,一代接一代地从事同样的工作,而后者与阶级、企业相关,为该阶级和企业赢得更多的权力和控制力。科学家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同时也成为资本主义企业谋取利润的工具。“资本主义企业在创造自己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专家、新文化和新法律系统的组织者等等。”(Gramsci 4)在这种意义上,科学技术虽然代表了由机器和信息控制的先进劳动力,但其本身也已被视为一种他者的表征。应该说,科技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象征。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不但加深了劳动的异化程度,而且构建了一种不同于工业时期的新型集体性。这种集体性,不再拘泥于时空限制和人员配比。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盈利能力,但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
罗宾逊略带反讽的批判,也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强大作用:要解决危机,除了提出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外,还须对抗资本运作的权力机制。这种机制融入到反乌托邦叙事之中:暴雨造成各种故障,金融货币转让和股市停滞,网络中断,人们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以这种联系为基础的集体性遭到破坏,集体应对灾难的能力大大削弱。这些预警演绎出阻碍乌托邦机制构建的恶性因素及后果,从批判的视角揭示乌托邦生存理想构成中的逻辑关系。罗宾逊依此审视淹没在反乌托邦灾难事件中的乌托邦想象,提出“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尝试,一种不自知却强有力的乌托邦政治,和希望之源。”(Szeman 182)
面对过分强调个人享受、集体实践日渐溃散的境况,罗宾逊提出了“利他主义”的乌托邦理想: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与生态的内在联系,意识到追逐资本会陷入囚犯困境,从而重新审视现存的机制和科技意识形态,思考科技如何有效地服务于生态整体利益。
作为方法的反乌托邦
罗宾逊的叙事从个人故事里找到通向乌托邦的途径:个人通过发展新的感情结构,导向政治参与和变革所需要的集体运动。他把该结构变成乌托邦冲动,并提出了“利他主义”的解决方案,使科学研究具有自主性,对抗物化现象。而支持减少碳排量的研究,开发氢燃料,寻求新能源、俘获碳元素,建立全球灾害信息网等。这些解决方案虽难以完全实现,但对集体实践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
小说的反乌托邦叙事及其乌托邦冲动,对现实世界有重要的象征和借鉴意义。该作中,乌托邦不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建构,而是一种现时批判的工具。它所呈现的反乌托邦情景,使人们意识到当今世界潜在的焦虑、恐惧及其成因。尤其是,罗宾逊的反乌托邦想象,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对自然的无情破坏及近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使人们反思如何避免和转化那些恶果的成因。该作不同于传统的反乌托邦叙事,它彰显了矛盾的复杂性和后现代的二律背反,揭露了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问题。
其实,乌托邦冲动与资本运作之间的矛盾关系,构成了罗宾逊反乌托邦叙事的重点。作为批判性反乌托邦作品,它刻画了生态危机引发各类人群的焦虑,描述知识分子对资本的态度决定了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发挥的作用,既警示又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罗宾逊的批判意识增强了人们对生态恶化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对当前现实的深入反思,主张知识分子发挥积极的社会功用,植根于人民整体利益的民主原则,运用科技防患未然,探索经济模式和社会机制向可持续性生态和谐体系发展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WX01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3QN51)资助成果】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