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视阈下全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又要善于整合媒介资源,提升传播力,培育高素质的网络传播理论人才队伍。
【关键词】网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互联网强势进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需要探索一条独特路径,利用网络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网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覆盖面
一是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并且这一数据还会持续刷新纪录,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实际上,抢占网络高地,掌控宣传的主动权,能第一时间内了解网络民意,有助于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阵地建设进程。
二是提高了时效性。在网络中,网民能平等、自由开展交流,传播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按照网民所反映的意见对将要发布的信息作出必要的调整。在网络社区,网民通过发帖等形式来阐发个人观点,也能用评论的方式来做好时事的调研工作,这样有利于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人心,解决群众的具体诉求。而在事关社会和谐、国家利益等重大原则问题时,则能有效引导网民舆论,科学化解矛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互联网面临着哪些挑战
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验。一般来讲,主流意识形态能发挥思想先导作用,尤其是在整合社会力量、排除不利因素干扰方面更为明显。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日益激烈与频繁。西方价值理念、思想文化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冲击较为强烈。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宣传西方价值观,强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这势必影响或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渐渐瓦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多元化,使网络上出现了多种思潮与理念,并且彼此交流碰撞,使人们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道德抉择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性、差异性的特点,在思想文化范畴内出现了多元文化思潮。网络上存在的各类意识形态,有的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起到补充作用,有的则起到破坏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得不面临主导与多元之间的矛盾和挑战,不利于人们思想上的统一,干扰了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这不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是传播方式方面的考验。网络时代网民获取信息的路径增多,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获得的行为也呈现出隐蔽化、个体化的态势,信息接受的自主性也日渐增强。网民不仅是开展网络宣传的主体,也是网络宣传的对象。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以及自主性,使网民在信息的理解上变得更为自主,其对各类信息、观点加以选择与判断,然后再为我所用,指导个体的行动。所以,网络上未能激发网民兴趣的信息不会被点击。有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太过老旧、内容呆板,让人提不起兴趣,这样难以发挥其宣传效果。因此,网络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是主体与信息的多元化方面的考验。因为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现实中不被人认可的职业、地域、身份等,在网络中不再受到限制,人们能自由表达见解,这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伴随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文化也日益多元,呈现出“自媒体”的特点。比如微博,在网络中的每一个体,都可能是信息源,借助网络来发表个人观点,传播相关信息。这样势必导致人们的思想多元,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变得相对困难,因此,在主体与信息的多元化的虚拟网络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
整合媒介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一般来讲,传播事业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始终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利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坚持党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西方发达国家依托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向我国灌输文化理念与意识形态,妄图实现“和平演变”,为此,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到,虚拟的网络和现实社会本质上是相同的,依然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所以,在网络传播的大背景下,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让互联网逐渐成为抵御西方霸权主义的重要阵地。
其次,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一是在内容上改变传统的“本本主义”,在坚持创新的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与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做到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二是在宣传的形式上要善于使用通俗化的文字、鲜活的材料,来阐发深刻的道理。善于捕捉网民反映较为强烈的社情民意,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和接受方式,使用通俗与哲理相互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尤其是要善于利用网络语言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善于把握网民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对其宣传的网络媒体进行科学设置。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需要设置社会大众关注的议题,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手段。
再次,整合媒介资源,提升传播力。要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善于运用多种载体与传播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播平台与机制的抉择,能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水平。要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需要全面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利用传统的媒介资源,采用多元化形式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全面发挥新闻媒体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需要持续提升主流价值的重要影响,按照传播的规律,全面运用多种先进的手段对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充分改造,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吸引力。二是善于从战略的高度充分利用好网络传播平台,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全面认识到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文化传播进程中所拥有的重大潜能,全面推进互联网的建设、管理与运作,将互联网逐步建设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平台。要学会科学利用网络本身的互动性,及时回应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议与反馈,更新传播内容与方式,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到文化建设中去。
最后,建立高素质的网络传播理论人才队伍。面对网络化带来的诸多变革,想做好网络视阈下的马克思大众化工作,需要培育高素质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一是创建理论宣传队伍培训制度,全面提升网络使用水平。还要重点提高理论宣传队伍使用网络做好理论传播的能力,改变理论宣传队伍网络使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二是强化对网络技术的研发,培养既懂网络传播技术,同时,还能掌握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要善于通过政策、制度支持,培育中青年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避免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出现断层情况。注重提高理论传播队伍利用网络的能力,掌握网民关注的民生热点,全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注: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度和粘性研究”(项目编号:16YB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高乃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理论月刊》,2012年第8期。
②张志坚:《试论网络传播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③于喜廷:《网络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