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是位于辽宁省北部山区的省级贫困县。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辽宁省西丰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力量,集中全力展开一场脱贫攻坚战,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建+组织队伍建设”,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西丰县向每一个贫困村都下派一支驻村工作队,加上省、市扶贫工作队的进入,全县174个行政村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县委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实施了“人本工程”,切实抓好村党组织书记、村级后备干部、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村优秀青年五支队伍建设;加速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实现全县行政村组织活动场所的全覆盖;通过派驻联络员和党建指导员的方式,切实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推动了全县2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组织党员成立“党员服务队”,通过集中帮扶与结对帮扶相结合、定点帮扶与走访关爱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帮扶活动。
“党建+政策机制健全”,创新脱贫攻坚战的保障机制。西丰县经过层层落实、精准识别,对全县4.19万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严格确定贫困户标准,并深入乡村逐一考察核准落实。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等措施实现脱贫,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追责制度。
“党建+特色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由之路。西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发展乡村经济,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以及“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强化定点扶贫,争取省、市有关单位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使定点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全面落实驻村工作;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发挥扶贫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劳动力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党建+科技项目引领”,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新理念。西丰县根据各乡镇的特色资源、主导产业及贫困群众的意愿等,精准安排脱贫项目,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确保每一个项目落实到贫困户;组织省、市科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把科技知识送给村民;把智力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丰富了村民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用机械和农药化肥使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培养农户的科学意识,改变了传统耕种模式;通过招商引进大型企业入驻,增强了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党建+民生工程”,发挥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西丰县注重加强保障措施,着力向民生工程倾斜。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丧失劳动力、孤寡老人、低保户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完善帮扶机制。通过医疗救助一批,民政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完善和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政策;通过教育脱贫一批,由教育局和扶贫办联合建立贫困学生台帐,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由民政局和扶贫办协调完善农村低保体系,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人口全部实行低保兜底。
“党建+乡风民意工程”,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动能。凝聚全县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是西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大特色。深入推进村级文化中心的建设,推行“孝道文化在身边”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的创建。支持贫困村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贫困村奖励一批具有积极性和带动性的村民,形成“早摘帽有好处”的正确导向,坚决杜绝“戴着贫困帽,过着炫富日子”的现象。
(作者为中共辽宁西丰县委书记)
责编/张寒 美编/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