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西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欠发达的贫困县,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中,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动泸西县域跨越发展。目前,泸西县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已初步构建了“两叶四花一果”的高原生态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建成了18.1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阿庐古洞国家地质公园、黄草洲国家生态湿地公园、中国·泸西高原足球训练基地、花园大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四化联动”。
泸西县面积小,人口和村寨集中,村镇互促效应明显,特别是随着2014年红河州被列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全国试点,泸西也被列为全省“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县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试点县。在基础投入上,泸西树立“大投入大发展、小投入小发展、早投入早发展、晚投入晚发展、不投入不发展”的理念,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公共私营合作制等融资模式,激活社会资本,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提高了城镇空间承载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泸西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突破口,把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开,鼓励和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以18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扶持资金尽量转移到项目区,对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的龙头企业,要在水、电、路的投入上尽量给予支持,以此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树立大产业理念,结合泸西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发展定位,积极培育食品加工和生物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泸西县以发展的眼光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泸西未来发展趋势,统筹和调整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布局、综合交通、生态环保规划,实现“五规”统一。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休闲度假城市为建设目标,以“城市客厅”建设为突破口,围绕“北拓、南联、西优、东改、中疏”城市空间策略,着力构建“一市三城”城市格局,不断提升县城功能和品位。同时实施美丽家园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强集镇和示范村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坚持城镇与乡村统筹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
泸西县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利用泸西作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治理县的机遇,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将产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结合起来,利用泸西良好的气候环境、资源优势,研究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又能兼顾农民增收的措施,加快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突出发展高原梨、苹果、银杏、中草药等高原特色产业。把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处理好城镇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创建园林县城、文明县城、生态家园为载体,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留住青山绿水。统筹规划,正确处理好产业布局与城镇规划的关系,着力创造优美的环境。
只有突出最能体现泸西“高原花园城市”的特质,才能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品位。泸西结合山、水、田、林等自然要素来规划集镇,立足集镇特点来开发形成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做强城市、做优集镇、做美村庄、做特民居”的要求,注重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民居特色、建筑风格及人文元素,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协调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旅游小镇建设,形成功能完善、人口聚集、特色鲜明的农业、工业、旅游、商贸、生态等不同类型的小镇,发挥好集镇联系城市、辐射乡村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功能。
责编/张寒 美编/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