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修“私德” 养“公德”

核心提示: 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公德与私德是时下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体两面。当前公德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成绩斐然,而私德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私德建设还需强化,以期实现公德与私德共同进步,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

【摘要】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公德与私德是时下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体两面。当前公德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成绩斐然,而私德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私德建设还需强化,以期实现公德与私德共同进步,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    私德   义利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强调要加强公德建设,全面规范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又要将私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中,自觉维护并遵守社会规则,确立好的私德意识。为此,着眼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私德建设困境,指出破解之策,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公民道德建设中公德、私德的关系

公德和私德属于公民道德建设中一体两面,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其中公德强调公民在开展社会交往、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他律性、公共性特点。而私德则突出以个人身份和他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在私人行为、利己行为中展示的德性,重点突出了自律性、私人性的特点。公德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适性,但私德更展示了个人德性的私有性。实际上,公德强调的他律性呈现出义务特点,虽然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对公德他律性认知不同,其内在德性存在差异,但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公德,这是公德基本要求。私德自律性则是对个体自律。个体对公德遵守才能实现公德的自觉,从本质上这是私德自律性的展示。总的来说,公德建设是私德建设的社会前提,而私德建设则为更好开展公德建设奠定了个体基础。公德与私德的和谐,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准。

私德强调人们在社会私人生活中应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在明确公德建设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要关注私德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是良好的个人品德能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在社会中,对个体进行评价,首先关注的是私德,如果一个人的才与德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即使其才能出众,也不会奉献社会,只是有才无德的人。所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认可,需要加强私德建设。

二是私德建设强调个体加强自律性,提高道德修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这需要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具有自律性,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确保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发展。不管是身居要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的公民,如果其不加强个体自律建设,就会导致道德败坏,损坏国家与广大群众的利益。因此,公民道德建设中关注私德建设,利于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效益。

公民道德建设中私德建设的困境

过分强调利益追求,否定私德。在个体对利益追求中,存在见利忘义的倾向,实际上,“见利忘义”中的“义”强调国家、人民整体利益与根本利益,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整体道义上注重友爱互助等,这些本身合乎传统道德的价值追求。有的人在利益面前,忘记私德,尤其是对具有公众服务性质的单位或个人,对公民道德建设中私德建设形成了较大冲击,比如有的官员贪污腐败,为了获取政绩、个人私利,根本不考虑百姓的实际利益。这不仅抛弃了传统美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弱化了道德对人与人之间利益的调节。与此同时,在强调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利益分配模式中,市场经济所强调的利益是正当的,但是某些时候并不关注道德的理性需求,这样道德在市场经济规则面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出现矛盾上的困惑。

过度消费扭曲个体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的消费理念、消费水平等出现了重大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能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提升个体素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选择方式日益多元,消费审美理念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个性意味,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赢得了部分人的认可,他们用物欲上的满足来建构精神、心理的现实需要,将人生追求与消费挂钩,这一消费理念势必引发道德的困惑,也会将人们的消费观引入歧途。过度消费不仅没有真正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反而会扭曲人性,不利于个体道德观的建构。因此,过度消费会扭曲个体价值观,对个体的私德建设产生负面效应。

公民道德建设中提升私德建设的策略

一是强调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公民私德建设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倡导坚持集体主义,做到义利兼顾。“义利观”属于传统道德建设的范畴。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传统“义利观”受到了冲击,过分关注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容易导致公民私德建设的混乱。伴随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以利害义等现象的滋长,日益演变为社会公害,需要对传统的“义利观”进行全面的审视,完成现代意义上的思想转化,充分尊重并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鼓励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获取正当权益。这就有利于克服传统的重义而轻利的不良倾向,与此同时,也有效克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利轻义的倾向,强调将个人利益与其所承担的权利、义务等紧密结合起来,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并强调充分尊重公民的个人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完善的道德行为社会规范机制。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将私德和有关制度实现密切结合,探索将纳税、借贷、福利等方面的资料列入个人档案中,提供给相关部门查阅,在个人信用方面的负面信息将会对其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借助制度来约束人,个体不仅要守法,还要通过个人信息档案的方式来加强公民私德建设。实际上,将私德内化成强有力的道德制度,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具体的支持与指导,通过制度来创新公民私德建设,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进程。因此,建立完善的道德行为社会规约机制,是尝试用制度来发挥对个体道德的指引,让个体在现实社会中,能明确其肩负的道德责任,进而更注重个体道德建设,提高私德建设水准。

三是优化私德建设的环境。个体的私德理念源自社会舆论,舆论对人的道德取向、思想理念等发挥重要的感染作用。构建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对个体的私德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社会舆论在创建道德建设的人文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尤其是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并影响社会风气及个体的气质,建构良好的道德氛围。私德建设、道德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环境支持。强化社会层面的制度及社会风气的醇化,能够为实现道德生长营造好的规则环境。社会舆论作为控制社会现实中的伦理力量,呈现出无孔不入的特点,形成某一道德氛围,影响着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言行,对个体形成强大的约束力,这实际上是通过普遍存在于个体的荣辱心来发挥作用。舆论的威力不只是来自舆论自身,还在于主体内在的荣辱感,舆论应发挥其弘扬真善美、摈弃假恶丑的责任,为构建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贡献力量。

四是提高公民个人道德责任水平。当前,加强道德责任建设的目的是培育责任主体,打造具备责任意识的当代公民,提高做人的品质。首先,通过学习,明确道德责任。个体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掌握道德建设方面的综合知识,尤其是宽容、诚实以及尊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提高道德责任意识的重要条件,明确其肩负的道德责任。特别需要在全面掌握道私德建设方面的知识后,能结合个体的道德实践,将其运用到社会中,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推动个体的私德建设。其次,逐步形成道德责任态度。在人与人展开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要相互尊重,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来满足他人幸福,进而加快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平等、尊重是前提,通过人与人之间借助具体的事务,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提升个体信誉度,提升个体的私德水平。最后,培育关爱情感。关心帮助他人,关注社会,是公民个体责任心的充分体现。道德责任和关爱的情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关爱情感能让个体深切体会到自我、非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感受到公民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形成对社会、他人等的责任意识,减少彼此间的冷漠感,增进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不断加强个体道德素养。

(作者为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刘新华:《公民道德建设应重视公民私德的培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

②刘铮:《试论公民道德建设视域中的“公德”与“私德”》,《昭通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责编/杨鹏峰 贾娜(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私德   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