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大看战争题材作品的人。然而,当王树增的《解放战争》摆在我面前时,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了136万字长篇巨制。解放战争是一场气吞山河的战争,王树增把解放战争写的大气磅礴,一改我对于战争题材作品的印象。
首先,《解放战争》是真实的。
写历史,表现现代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对抗,若没有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精神,是难以打动人的。但是,要把这样一场波及全国、参与近千万人的战争表现的既忠于史实,又生动可读,谈何容易!如果是一个应景之作,拿重大历史题材来作秀,可能也容易。这样的作品是很难让人耐着性子读下去的。正是有了这种心态,才不愿意读现代战争题材的作品。可是,《解放战争》却是一部忠于史实,又不拘泥于史实,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浩瀚的历史人物交锋中,为读者梳理出来了战争的脉络与走向。既有史实展现出来的战争逻辑;也有作者依据史实所做出的有理有据分析与判断;还有穿越时光隧道,被后来现实所佐证了的结局综合运用……这些在外人眼中只是一些支离破碎、又毫无头绪的细枝末节,但是,被王树增综合运用起来,进行立体化的架构,把战争的来龙去脉表现的一丝不乱,把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实施交代的一清二楚,把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扑朔迷离写的一波三折。试想,如果没有对于资料的大量占有,没有对于史实充分的分析和研判,没有长时间的沉淀与冥想,要达到今天这样一个造诣,是不可能的。可以说,《解放战争》的魅力来自于真实,《解放战争》的吸引力来自于不拘泥于史实的创作。
其次,《解放战争》是细腻的。
描写这样一场浩瀚的战争,要做到细腻是不容易的。
这里有对于大战前的备战场景:在描写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就达500万之多。当陈毅、粟裕近20万大军云集鲁中时官兵吃饭和骡马吃草就是一个大问题。在那些日子里,鲁中大地到处是石磨和碾子的滚动之声,农民自己吃野菜,把家中的粮食奉献出来,男女老少,村村户户,碾米磨面,昼夜不息。莱芜县朱家宅子是一个仅有120户的小村子,但仅在1947年2月15日这一天,全村就摊了1850斤煎饼,烙了1200斤白面饼,碾出2800斤小米,磨出1800斤面粉,还筹集6000斤柴草,然后,男女老少一起推起木制小推车,将这些东西送上前线。从那时起,鲁中地区就一直流传一首名为《快办给养送前方》的歌谣:一更里来黑通通,姑嫂二人忙点灯。小姑推磨嫂烙饼,赶办给养手不停……这些读来,催人泪下。
有国共两党领袖接待同样一批友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在接待民主人士陈嘉庚时,在抗日救亡国难之时,蒋介石摆的是丰盛的家宴,高朋满座,觥筹交错;毛泽东是用邻居老大娘一只鸡,在延安土窑院子里招待陈嘉庚。两顿饭后,陈嘉庚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还有有双方激烈交锋所折射出来的细致心理动态:在1935年重庆谈判,把毛泽东的大度从容和蒋介石的狂妄自大与机关算尽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没齿难忘。
……
所有这些,都在《解放战争》这部史诗般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可以说,这样一部巨作,写大易,写小难。而这些小处和细节正是构成这部作品的不俗之处。
再次,《解放战争》是高度的。
特别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对于领袖的战略思想解读更为有理有据和更加精辟透彻。比如,在193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小河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举行全国性反攻,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这是一个惊人的决定,当时,陕北解放区首府延安、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和华北解放区首府张家口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敌手,全国解放区面积都在逐步缩小,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对于共产党一方来讲,战况好转的迹象都没有显露。那么毛泽东主张的进行全面反攻依据何在?可以说读到这里,一个重大的悬念摆在每一个读者面前。接着,作者站在相当的高度,抽丝剥茧般的深刻阐释,把这一关键时刻的重大决定,不惜重墨做了交代,读罢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解放战争》中,像这样的阐释历史重大事件还有很多,诸如在实施辽沈战役之初,打长春还是打锦州的问题上,毛泽东同林彪一天200余次频繁的“电报”交流;还有毛泽东对于解放战争时局的分析等等,正是作者站得高、看得透,才能够深入浅出地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解读,使人读后,受益匪浅。
最后,《解放战争》是唯美的。
任何一部优秀作品,唯美是必须的。而语言又是最为关键。《解放战争》无疑是语中翘楚。
叙述语言言简意赅,决不拖泥带水,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令人沉醉在作者所营造的事件当中;分析语言高屋建瓴,决不故弄玄虚,像高僧布道,逻辑严密,切中时弊,令人感同身受;描写语言恰如其分,绝对没有生涩之感,像一幅幅现实的画面,扑面而来,令人如临其境;总结性语言恰如其分,戛然而止,令人拍案叫绝。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
在辽沈战役结束的时候,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作为结束:“至此,东北的大门已经徐徐地关上。”充分展现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东北我军在两星期内连获锦州、长春、辽西三次大捷时,下一个目标就是沈阳,书中写到:“沈阳,国民党军在整个东北的军事指挥中心,已在林彪的刀锋之下。”读到此,你会长舒一口气,为浓彩重墨的一场大战而做了最为简洁干净、又不乏华丽色彩结束语!还有,解放军在北平入城的时候,北平百姓在解放军的坦克上写下了一行字:“你们来了,我们非常快乐!”以此作为人民解放军入城式的结束语,这让经历了太多流血与牺牲的解放军官兵心中陡然升起一股温存的情感。可以说,这一行字,字字千金,千金难买。这样的语言,在《解放战争》中,不胜枚举。
本文作者:中共大连市普兰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