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纪委牵头拍摄的8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播出,引发强烈反响。片中涉及落马官员数量多、级别高,70余名落马官员出镜,其中省部级高官就有30多人。在这部纪录片中,多名落马官员“出镜”,忏悔自己的腐败行为。将死之人,其言也善;被抓之官,其言也诚,人民论坛网小编总结了《永远在路上》中落马官员忏悔自身行为的几个方面,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时刻警醒,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
理想信念缺失
鬼迷心窍,昏了头。我自己一年也有十来万块钱,我爱人她是央企的领导,一年收入也有几十万,完全够了。但是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连法律的红线也触摸了。我悔恨,共产党多年培养的省委书记,怎么变成这样子,我给党组织带来的损失太大了。
——白恩培(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
启示:
就像纪录片中所言,当私欲代替了理想信念,这样的结局并不让人意外。今日落马的许多贪官,当年也是保持着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理想加入到党组织的,但随着职位的提高,有些官员忘记了自己的曾经怀抱的理想,以“公饱私囊”代替了“天下为公”,成为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底线意识淡薄
开始的时候有这个拒收的这种情况,随后就是有选择的,一部分人关系好,比如说咱们关系密切,我收,关系不密切的不收,再发展把这个收钱收物不当成多大的事,这个底线不能破,破了以后就收不住,破一次就收不住。
——聂春玉(山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
启示:
底线是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党员干部应牢记习近平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指示中强调的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的要求,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
心存侥幸心理
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个(风险)了,但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没事,你不一定能抓着我。实际上现在想起来真没趣,现在我都觉得,不累吗?真累啊。吃饭也挺累,你上桌得白唬,你不能冷场。
——王树森(吉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
启示:
很多贪官在忏悔自己的腐败经历时都提到了侥幸心理,觉得贪一点没关系,没人会发现,渐渐地小贪就变成了大贪,再想回头已经无处是岸了。就像这次纪录片的主题所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贪官在未来“侥幸”逃脱得可能性会越来越低,心存侥幸是万万不得的。
政商关系不“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两会当中讲的,作为我们政府的干部和企业家一定要做到“亲”、“清”,既要亲近又要非常清白,关系非常清楚,所以我这个失败的人生最大的就是这个清,这项工作,比如说我犯罪主要问题主要是跟一些企业家之间有一些联系。如果你不做到“亲”、“清”,那么就是祸兮之所伏,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教训。
——谷春立(吉林省原副省长)
启示:
习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领导干部在同企业积极交往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清白、纯洁。党员干部在处理政商关系时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个干部、是个党员,在利益诱惑面前要经得起考验,不要重蹈谷春立的覆辙。
纵容家人经商
我家“于姐”(编者注:苏荣的妻子)成了江西权钱交易的代名词,家教上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我本人出问题,老婆变得贪婪无度,收敛钱财不择手段,儿子利用我的职权影响受贿数额巨大,显然是你苏荣本身的问题,把家庭带坏的。
——苏荣(十二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启示:
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纵容甚至鼓励家属经商,发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家族公司”,这种家族式的官商勾结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中指出,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吸取苏荣的教训,遏制通过“身边人”进行的利益输送腐败,避免自己因为家人经商的问题而走上腐败之路。
本文综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央视新闻、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