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盟拥有443.56万平方公里国土,6.22亿人口,2.57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贸易为2.53万亿美元,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国家和地区(仅次于中国、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也是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地区之一。据东盟的预测,到2020年,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达4.7万亿美元;到2030年,东盟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⑥因此,东盟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其次,东盟经济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可逐渐实现战略对接。从《东盟共同体2025年愿景》的规划看,它与“一带一路”倡议有许多契合点。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涵盖政治安全互信、区域经济融合、社会文化交流,而“一带一路”倡导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构建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东盟的互联互通规划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和民间互联互通,而“一带一路”合作重点涉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东盟优先推进的区域十大产业合作部门,与我国实施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部门行业相关性较大。
从《202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规划看,构建区域内商品、服务、投资、资本和技能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仍是其首要任务。在未来十年的建设中,东盟经济共同体突出了区域金融一体化,包括区内银行、证劵和保险市场的一体化,涵盖资本账户自由化、支付与结算系统和能力建设三大领域;强调东盟必须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以实现区域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效率驱动型增长,实现互联互通,重视经济的包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东盟关注的重点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子商务、能源、食品、农业和林业、旅游、医疗保健、矿产资源和科学技术。参照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农业合作、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子商务、金融合作、中小企业、科技合作等作为优先的合作领域。
第三,东盟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的重要性将逐渐显现。当今世界,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迅速形成与发展,东盟已成为全球和区域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当前,亚太地区正面临着生产网络重新布局和价值链的重新分配。东盟国家开始借助亚太地区供应链调整和重组的时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消除货物和服务流通障碍,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实现基础设施和机制互联互通,强化与亚太地区供应链的对接,调整在区域供应链中的位置,依托区域供应链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一些后起国家利用比较成本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设厂,承接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序的转移,成为跨国公司的区域零部件供应商和组装厂。
在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调整与重组的关键时机,必须进一步加快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大多数东盟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仍积极吸引资金技术和承接优势产能。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潜力巨大。目前,中国企业已在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印尼等东盟国家设立了23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双方可以推动实施铁路、公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合作,加强在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的产能合作,加大在清洁能源、现代化通信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能合作的对接。同时,各国政府要积极为区域产能合作提供政策倾斜和实际支持。
第四,东盟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将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10月,作为实施东盟经济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步骤,东盟推出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率先提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physical connectivity)规划,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网络、能源安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其主要的项目涉及东盟公路网、泛亚铁路、内陆河道运输网、航海、航空运输网络、综合运输走廊,以及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拓展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合作,推广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⑦根据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东盟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高达600亿美元。目前,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15个项目中的公路、铁路和海运项目已全面铺开。根据东盟的规划,2015年前将东盟公路网延伸至中国和印度,将原定的新加坡—昆明铁路建设计划(SKRL)延伸至印尼的泗水,东盟8个跨国天然气管道联网项目已经动工,并完成了区内局部的电力联网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