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宇宙永恒,初心不朽(2)

核心提示: 心与理的终极追求是“至善”。“初心”之守持者则向善,“初心”之丧失者即沉沦,这是中国两千余年前的士人们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思考胜果。先贤先哲们的大智大慧,卓著功勋,使中华民族历尽千难万险终未灭绝,而且发展成为煌煌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化优秀的民族。

那么,“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文化者,“大而化之”者也,人类未知的是无可穷极的宇宙,但在圣人孔子的心目中,却未尝有“神”之实体。“神”是“未知”的代号,宇宙的无穷尽性是“神”存在的理由。在西方至少在16世纪之前,上帝是一个实体的存在,17世纪伟大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依然认为,“上帝是以一种必然的方式存在于一个必然地方的必然存在物”。同一世纪的笛卡尔,深知宗教裁判所余威犹存,所以口头上予以承认,但其学生斯宾诺莎则称其导师的“上帝”是经过先生改造的。18世纪的卢梭俨有信仰,而故作姿态:“我相信上帝,我崇拜上帝,我跪在他的脚下。”其实他的心中根本没有上帝,上帝不过是他乡居时看到的自然。18世纪末的大哲康德则公开批评莱布尼兹,并称欲以实证来求上帝之存在,无疑是理性的深渊。直到19世纪末,横空出世的一位大哲尼采,在其神经病的间歇期,在世界上第一次宣称“上帝已死”,这在西方宗教哲学史上无疑是一声惊雷。

东方则不然,“文化”使人们知道六合之外,有无极之境,有无何有之乡,看不到的先搁置起来。儒、释、道都不以为有实体的神,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反对“怪力乱神”,教导人们关心当下的社会人生:“未知生,焉知死?”孟子七篇大文,从未有论及神者,只有他作为王者之师的说教。而道家的宗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是教导人们崇尚自在而已然的大存在。庄子的“以天合天”,超越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说,人的心与天同属一物,这无疑是北宋洛阳二程“天人本无二,何必言合”、南宋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前导哲理。至王阳明“心外无天”,则更是陆九渊学说的极而言之:人若无心,天之存在与我何干。理学家固然知道“心”是“理”之大宅,“心”和“理”不可分。朱熹之理在心外,而陆九渊之理在心内。心与理的终极追求是“至善”,从朱熹到王阳明,无不作如此想。

守护“初心”——不为外物所动的“根本善”

人,作为有“心”的动物存在,成为迄今为止宇宙学史上发现的唯一能够弘道的生命。中国的大哲们深知其如此,所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几乎成为中国“士”阶层在文化上的遗传基因。探究“至善”的伦理道德之学,博大精深,远非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辈所能见项背。

《大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指天地的大德。“明明德”,是清晰地了解大道之所在。“在新民”,正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们不因没有实体的神而彷徨,“求新”是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而“止于至善”,这“至善”是弥之六合的正能量。既然宇宙是横无际涯的,何“止”之有?止者到达也,而道之所在,善亦从之,“道”横无际涯,止亦无可止。正如《易经》之六十四卦,卦之已尽,而称“未济卦”,正是表明“道”之弥大,而卦无可止也。

人既有“心”在腔,则必有“初心”之始作。宇宙之生命,与宇宙之生成在时间上不可比拟,宇宙之生成至单细胞的出现,不知其亿万斯年矣。而宇宙大爆炸之初,必是嚣乱错杂,纷匆匆其离合。从低级生命而至于人,则是无数奇变的生命之果,来之不易。人在宇宙中只有一次机会,而这生命如奇迹般渐渐会思考、会发现、会创造。有圣者贤者、有恶者佞者,有明智忠信、有愚顽奸诈,有美如西施、有丑如嫫毋,纷至沓来,不一而足,良莠不齐。恐怕只有一物是他们与生俱来、不会或缺的,那便是“初心”。“初心”之守持者则向善,“初心”之丧失者即沉沦,这是中国两千余年前的士人们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思考胜果。先贤先哲们的大智大慧,卓著功勋,使中华民族历尽千难万险终未灭绝,而且发展成为煌煌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化最优秀的民族。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肖晗题]
标签: 初心   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