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人民立场的政治意涵,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的意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敬畏人民。我们党来自人民,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根基。要心中有民,要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了人民,背叛了人民,必将被人民抛弃。中纪委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所披露的腐败分子,无不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典型代表。全会强调,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二是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必须为人民谋幸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要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全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三是依靠人民、向人民学习。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老师,只有依靠人民,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全会强调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多向人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四是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现实生活中,利益的维度是多重的,利益的主体是多元的,而人民的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会议内容、文件精神及相关制度安排,总体上是为了进一步搞好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次会议凸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
人民立场的政治立场,体现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属性;人民立场的治党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在党建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坚持与自觉运用。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党品格、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党永远奔走在自我革新的征程中
党之所以能够履行历史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于党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而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则来自于党永不停歇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党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现实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党之所以永葆青春、永葆活力、永葆战斗力的根本秘密,就在于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断将从严治党推向深入。一些新理念新思想相继提出,一些新举措新条例相继出台,通过不断地建章立制,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得到净化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和规划,标志着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新阶段。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要求呈现出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内容全面系统,形式多样统一,环节相辅相成,规则制定和制度安排上蕴含丰富的党建辩证法。民主与集中、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央与地方、权力与责任、纠错与容错、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等辩证统一关系得到生动体现,反映了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提高了党的建设的时效性。二是党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理论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党的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与时俱进地提升党的治理能力,突出地体现了党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党已经日益成长为一个理论上自信、实践上成熟的现代化政党。三是党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党的变革、党的进步首先源于党的高度自觉性和创造性以及为人民服务的能动性。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党品格、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党永远奔走在自我革新的征程中。对于党的进步与革新来讲,十八届六中全会虽然成果丰硕,但她仍只是党的自我革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