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2016年中国公众凝聚力调查报告(2)

第三,较之于政府表现满意度,政府表现预期与凝聚力指数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政府表现满意度和政府表现预期的得分分别为59.57和61.57。公众对政府表现的预期既基于对其现状的满意度,又超越了对其现状的评价,整体呈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通过对凝聚力指数与政府表现满意度、政府表现预期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凝聚力指数分别与政府表现满意度、政府表现预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较之于公众对政府表现的满意度,公众对政府表现的预期与公众凝聚力指数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即高预期比高的现状满意度更能积极地影响公众凝聚力。

第四,在三大信心中,法治化信心对凝聚力指数的影响最大。通过对三大信心与凝聚力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可发现,相较于参与度信心和公开度信心,公众对政府的法治化信心与凝聚力指数的相关度最大。就公众对政府表现的法治化程度的满意度和预期而言,此次调查分别从依法行政的规范度、法制健全度和纠纷化解度三方面进行了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对政府在“为群众办事时不乱收费”、“依法公正调解群众纠纷”和“及时修改和完善政策法规”上的表现,有近半数的受访者均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且超过半数的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会越来越好。进一步对法治化信心的各维度进行分析可发现,在衡量政府法治化程度的各项指标中,依法化解纠纷的水平与凝聚力指数的关联度最高。因此,提高政府依法化解群众纠纷的能力,可有效提高我国公众的凝聚力水平。

改善民生的成效对凝聚力水平的影响

基于对民生重要性的认知,此次调查假设改善民生的成效对于政府公信度和凝聚力均有较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改善民生成效的评价总得分为53.95,突破临界值50.00,表明公众对改善民生成效的评价总体上较为积极。在直接关系民生的衣食住行的各项指标中,受访者对政府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的评价最高,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成效(即选择了“取得较大成效”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受访者对于政府在抑制房价上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评价最低,近三分之一(30.98%)的民众认为政府在抑制房价上涨方面收效甚微。此外,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于改善民生成效的评价与凝聚力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

第一,改善民生的成效与凝聚力的相关强度不及政府公信度。此次调查的一个基本预设是:较之于政府公信度,改善民生的成效对于凝聚力指数有着更大的影响。然而,分析结果表明,改善民生的成效对凝聚力的影响不及政府公信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如果我们将政府的法治化、参与度和公开度(即影响政府公信度的三大要素)都视为改善民生的手段,而改善民生成效之评价则是公众对民生现状的认知,那么相比于短期内的结果(目前改善民生的成效),公众更重视政府所采取的改善民生的手段及其背后所彰显的态度和决心。因为后者能让公众对未来长期的民生状况有所期待。由此可见,公众看待问题较为理性,目光趋于长远,他们更在乎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变得越来越好的可能性。

第二,通过影响政府公信度,改善民生或可对凝聚力产生进一步的影响。通过对改善民生的成效和政府公信度进行相关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改善民生的成效对凝聚力指数的影响不如政府公信度,但其或可通过影响公信度,从而对凝聚力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公众并不都能全面了解政府的法治化、参与度、公开度水平及其具体执行情况,他们可能会从改善民生的结果反推过程。改善民生的成效越好,他们就越可能倾向于认为政府具有越高的法治化、参与度和公开度水平,政府的公信度也就越高。

有的放矢,增强中国公众凝聚力

针对调查数据所反映的现状,笔者从政府作为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国公众的凝聚力。

第一,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公众自组织能动性。此次凝聚力指数调查结果相较于去年的明显变化表现在自组织能动性的下降,因此,需重视提升公众的自组织能动性。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在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基层是培养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的重要平台,公众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若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必能提升公众的自组织能动性。公众参与基层治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政府行为施加影响,二是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就前者而言,政府应保障群众建言献策和监督渠道的畅通,如信访制度、听证会制度和网络监督平台。就后者而言,基层政府可联合各社区党委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公益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提升公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进一步推进政府法治化建设,提升政府参与度和公开度水平。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在三大信心中,公众对政府的法治化信心对于公众凝聚力指数的影响最大。公众对政府的法治化信心越强,中国公众的凝聚力就越强。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不断提升其依法调解群众纠纷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政策法规。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保障。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到《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再到探索如何弹性推迟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现状的变化,我国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新进展。此外,政府还应不断提升其参与度和公开度水平。只有及时全面地公开相关政策信息,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权衡各方利益,才能确保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且切实惠及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政府的法治化、参与度和公开度是三位一体的。

第三,持续关注并改善民生,提升政府公信度。如前文所述,改善民生的成效与凝聚力指数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改善民生的成效对政府公信度有着较强的正向作用,或可通过政府公信度进一步影响凝聚力指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不断提升其法治化、参与度和公开度水平,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为了改善民生,使百姓获得更多的福祉。2015年,政府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取消和下放了311项行政审批事项;推出新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问题;全面推行医疗改革、不断拓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险无差异。我们相信,只要政府继续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持续关注并改善民生,必能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度,增强中国公众的凝聚力。

(执笔:人民智库见习研究员 刘斯影;统稿:人民智库研究员 黄溪)

责编/高骊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肖晗题]
标签: 凝聚力   调查报告   中国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