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在县域整体治理上的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和变革的大趋势,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等新理念,比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问题,并且逐渐推进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普及,而其中最根本的抓手和动力机制就是发展特色农业。大竹县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其根本的合理之处和强劲的可持续性,就在于找到了合理解决经济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文化(公共生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新路子。
首先,任何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经济体系,都涉及到生产(或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竹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不是无视和否定传统产业和经济的本地性(自然条件)和历史性,而恰恰是在传统的、历史的农业文化和农业经济中,创新性地注入了现代经济、现代商业的变革机制。这使得现代农业具有深厚的自然基础和历史文化根基,也为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会整体功能的完善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大竹县的特色农业,立足本地的区域地理优势和传统的经济资源。大竹县种植苎麻,自商周时期开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近年来的产业调整和变革中,大竹县因势利导,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大竹县振兴苎麻产业六条措施》和《加快苎麻装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借助苎麻产业的传统优势,同时又在技术创新、财政扶持和金融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目前已经形成带有地方特色同时又有技术优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当地麻农的脱贫致富,以及县域经济的技术带动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竹被评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并获“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大竹苎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就是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传统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稻米的生产和消费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基本特点之一,如何提高稻米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是传统稻米生产产业转型和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作为特色产业,大竹县发展糯稻产业和醪糟生产,大竹被称为“中国糯米之乡”和“中国醪糟之都”,“东汉醪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东汉牌醪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糯稻产业也已成为大竹特色农业的又一面旗帜。特色农业的发展,使大竹县逐渐走出了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其次,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合理的社会结合和组织方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变革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成功的关键。大竹县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了新的社会化的组织机制。例如,在糯稻产业基地的建设中,公司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给基地农户无偿提供种子和技术,而且对特困户、残疾人糯稻种植机器收割实行补助,对村委会实行工作经费补助。公司与农户、村委会之间的合作,既为公司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所需的原料,同时也保证了农户持续稳定增加收入。既有效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基层村级组织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最后,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县域整体性、结构性的脱贫致富,为工程移民、产业移民,以及完整的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大竹县坚持“产业促民居,民居带产业”的思路,大力进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其基本的逻辑是由产业发展集约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进而推进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这就是公共服务集成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环境建设生态化、社会管理规范化。这一条由特色产业的发展到社会治理之路,虽然尚在起步的阶段,但是,其路径是清晰而合理的,值得继续努力探索。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李智 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