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比较研究 > 正文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负效应

【摘要】网络文化兴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新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快速传播、载体丰富、影响力大的优势,同时也表现出监管不力、缺乏引导、道德缺失的弊端,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是双重性的。

【关键词】网络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  联系  影响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

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比会让人产生突兀、生硬之感。一方是起源于草根阶层的“网络文化”,其中心思想是“去精英化”;一方是经过长期论证、实践、完善的体系性和理论性文化——前者“出江湖之远”,后者“居庙堂之高”,彼此存在天然的“二元性”生存环境分隔。但事实上,透过这些表象特征,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共同的精神特质。无论网络文化形成于何种机制,它都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构建,在文化建设目标上与其他类型文化是“殊路同归”的,只是在表现上更多地突出了网络技术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并不依赖某一个机关或某一个单位,而是全体应用者。基于网络技术构建的空间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现实中最微弱的声音也可以引起关注,现实中精英的权威、地位、成就也会遭到质疑和批判,推崇人性可贵的精神特质——而这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目的和愿景勾勒。

一致的创新需求。“创新”是网络技术赋予网络文化的重要基因,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构建体系,与它不断突破、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有直接关系。几乎每一种网络技术创新,都能够带来网络文化的变革,每一种文化互动要素的刺激,都能导致网络文化快速认同和吸收,并转化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博客文化、拍客文化、创客文化、闪客文化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从一个概念演变为一种战略,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括了“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表现出勇于探索、不甘落后、奋勇向前的精神意志。因此,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创新需求层面具有一致性逻辑。

同源的文化情怀。从宏观角度说,网络文化集中了全世界的“草根力量”,通过对“文化碎片”的收集、整理、归纳,最终形成了网络文化普适价值观。但当前网络技术还没有成熟到“无疆界”的程度,文化情怀更没有上升到“全球性”的高度,家国情怀依然是网络文化重要的精神契合点。网民作为网络文化的基本构成分子,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国家利益等方面与现实中的态度保持高度一致性。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平台为中国女排喝彩,彰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影响

网络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扩散。网络文化所具备的载体优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扩散提供了良好途径。随着中国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成员接触网络文化的技术门槛和经济成本则越来越低,几乎每个社会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了“网民身份”——在消费网络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要素是精神文明的主要缔造成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重建,将高深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化内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消费需求。

网络文化的载体优势是传统文化载体不可媲美的。从文化市场角度来说,传统的主流文化理论主要通过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传播,不仅受众有限,技术层面也存在很大的狭隘性。网络文化基于网络技术传播,不仅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做到随时随地接收浏览,其宣传功能超越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同时,相关数据显示,网民群体中青少年比例居高,而他们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的扩散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可以提高宣传力度、增进感染力、提高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从学术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党理论向社会共识的转化;其二是精英学术向大众意识的转化。两者在思想上具备共识性,即满足最广大人民意见、观点和质疑,实现最广泛性民主、公平和透明。网络文化形式为达成共识提供了可行性,基于网络技术,大量网民可以聚集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每一个体都可以发表见解。现实中,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提供的条件,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来归纳整理言论。同时,网络文化也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验证层面,一个先进的、完善的、优秀的价值理念经得起质疑和评价。反之,则需要主动吸收网民意见进行改革。

网络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强化的动力来源于外界促进,无法单纯依赖个人内在驱动力完成。网络文化不仅能够平等地对待“草根网民”,同时也具有放大个体行为的能力,通过网民力量聚集,可以将常规渠道无法获得关注的事件推至风口浪尖,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应。例如,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曝光贪污、腐败等社会不良问题的重要途径。

客观上说,网络文化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代表了社会公众的道德观念走向。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文化要素比例,可以更好地对民众展开德育教育,促使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广泛性”特点,反过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化效应。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负面影响

监管不力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网民排斥。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向全体文化受众,它在构建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普适性原则,而网络文化是基于个体价值观为出发点,很容易在“非主流文化”领域达成认知一致,这就造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接受难度大的客观现实。由于网络文化监管不力的影响,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如恐怖分子、民族主义分子、犯罪分子等,成为颠覆国家、发展邪教、散播恐怖的工具。例如,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中备受关注的“网络谣言”问题,表现为大量不实信息在网络中广泛流传,引起人们恐慌,严重干扰了社会正常秩序。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决定了其监管困难的特点。大量消极信息的传播,不仅表现在干扰社会稳定性和煽动公众情绪层面,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社会公众思想中,如助长炫富行为、特权行为等,容易扩大不公平心理,消解人们诚实信用、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进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基础,降低党政公信力、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网络低俗文化造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侵蚀。毋庸置疑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涵的是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文明的文化内容,这与网络文化中的低俗成分形成尖锐的冲突。应该说,网络文化主体成分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但不能排除一些低俗内容,如色情、暴力、迷信、赌博等,且在以娱乐性为主的网络文化体系中存在大量低俗文化生存土壤,是网络文化治理过程中的“顽疾”。网络低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侵蚀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挤占了核心价值要素的传播空间,尤其对于广大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网民而言,低俗文化的生理、心理刺激更明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陷入低俗文化泥潭;另一方面,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性矛盾,容易歪曲文化受众的价值观,使其丧失正常的判别分析能力。

多元文化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网络文化的“碎片性”导致两种文化形态出现:其一是多元文化价值观,海量网络文化主体的参与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不同的要素按照价值观重新聚集,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聚集特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其二,缺乏文化主体构建,没有任何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可以统一网络文化潮流,它的开放性也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价值都能够找到栖息地。在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唯一的选择,在表现上也不具备特别的优势,客观上造成了网民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骨干培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JK1774)阶段性成果】

责编/王坤娜  孙垚(见习)   

美编/杨玲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正负   效应   社会主义   核心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