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成员看待政治系统的标准影响着其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把握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边境民族地区长期面临如何脱贫解困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因此在政治价值观方面与其他相对发达的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
【关键词】边境民族 兴边富民 政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识码】A
边境民族地区政治价值观的构成
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历史的推移而积淀、升华的,处于边境地区的政治价值观更是在多重文化及习俗的冲击下衍生为当下的政治理念,这种独有的政治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及各个民族的稳定团结意义深远。
民主观:政治价值观的主导。根据调查得知,大多数人倾向的选举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就全国各地的公民而言,选举是人民表现政治价值观最直接的行为导向。边境民族地区差异性显著,其民主的政治价值观表现得尤为明显。党和国家鼓励发展人民的民主观,同时也要保障维护司法机构的权威性,在内部形成一种矛盾。因此,在培养边境民族地区政治价值观时,既要考虑其民主选择性,还要有相关政治体制对其进行制约。
法制观:政治价值观的制约。在观念层面,公民更倾向于依法治国,这样的法制观与政治生活所需的价值观逐渐趋于一致。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允许并鼓励边境民族地区人民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活,在此前提下,边境民族地区需要以国家的政治体制为准则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及履行义务,同时发展本地区的特色制度,从而形成基于法律准绳的边境民族地区特色政治价值观,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理念。
权利观:政治价值观的根本。边境民族地区在发展其民主观和法律观的同时离不开权利观。在行使其民族地区的权利时,要以法律为权利保障的基石,党和国家通过宪法保障边境民族地区人民的权利,边境民族地区的成员就应依法维权,在政府的指导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因此国家需要注重边境政府的改革,有效监督边境民族地区政府对其各民族地区的治理,这对于边境民族地区愿意主动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在边境民族地区政治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必须形成边境民族地区特色的政治价值观,使其实践于日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与政治活动中。
公平正义观:政治价值观的保障。法律平等是公众追求平等的底线。国家的公平体现在解决边境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了生活的基本保障才有可能去谈政治理想甚至政治价值观。由此可见,边境民族地区想要形成稳定的政治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政治生活和民族特色政治体制的融合下,根据民族的特点而选择、整合优化并形成。
边境民族地区政治价值观的接受机制
人们在政治活动过程中,会对政治客体(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等)形成一些基本认识或看法,这种看法包括前文所提及的民主观、法制观、权利观和公平正义观的形成,有了这些认识,人们就会主动追求政治上的平等,保障自己的政治权利,坚定自己的政治意志,而这种政治价值观一旦形成或被接受,就会直接主导着当地人民的政治生活与政治关系。
政治需要:政治价值观接受的动力机制。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及追求价值目标时是在某种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对于处在边境民族地区的人们而言,他们的政治需要表现得更是多层次的。第一,边境民族地区的人民面对政治价值观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就产生了解惑需要,就会在根本上产生源动力。第二,边境民族地区的人民有很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包括政治理想及信仰的需要比其他任何地区的人民都显得更为迫切。第三,边境民族地区有强烈的现实需求,由于对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及生活条件不满,因此会产生自我完善的政治需要。
政治认知:政治价值观接受的加工机制。政治认知是认知国家以及本民族地区的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的政治主张及政治要求的认知层次。由于边境民族地区政治个体对政治认知的结构及内容有所限制,则政治认知的不全面就会制约其政治价值观的发展。已有的政治价值观会引导边境民族地区人民选择其价值观的接受标准,并在选择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及接受,使其形成鲜明的政治态度。
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接受的调节机制。政治情感是政治价值观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调节着政治主体对政治价值观的看法及行为模式,鼓励着边境民族地区培养尊重并投身建设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制约着政治认知及政治行为,影响着政治活动及政治关系。政治意志是要求边境民族地区的人民具备坚定的意志,信任社会及政府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边境民族地区政治个体的政治价值观接受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意志的保障,应明确各自民族的政治发展方向及面对困难时做出不懈的努力,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进行自我校正及自主调控。
边境民族地区政治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政治价值观实现的根本途径:以坚持惠民为导向。边境民族地区人民在判断某个政治活动是否重要的指标首先就是该政治活动是否可以带来惠民的作用,这种政治心理成为其判断政治价值观的内在依据。边境民族地区的人民惠民判断依据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是边境民族当地的政府作为。由于边境民族地区的群众不太理解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体制等抽象的概念,因此要对其进行社会教育。
政治价值观的保障途径:以善用权威为导向。边境民族地区的部分民众对该民族的高层次权威比较看重,而对其他地区的区域统治者的权威相对看轻。因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对其领导者会存在高于其他人的尊重及敬畏,认为该环境下的领导者是权威的象征。这些心理具体表现为:首先是对于传统的权威存在崇拜心理;其次表现为依赖权威的主宰并以权威领袖为导向;最后表现为将政治价值观的本质迁移为权威的领导。在边境民族地区,根据其权威导向可以赋予其相应的政治制度规范及政治权利,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政治价值观的发展。
政治价值观的传承途径:以融合传统为导向。以传统为导向的政治价值观需要政府对边境民族地区进行准确定位,以传统的方式肯定民族所保留的较为久远的文化传承和政治传统,以其敬畏权贵的政治心理来引导其政治行为,在重视传统的机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理念。在边境民族地区中,需要融合民族发展的特性,摒弃不良的政治文化,传承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华,最终形成边境民族地区特色的政治价值观。
(作者为西藏农牧学院宣传部副教授)
【注:本文为西藏自治区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基金项目“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徐祖祥:《中越跨境民族宗教生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