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党员干部要守得住政治红线

【摘要】为政为官之人要深入领会中央政策的实质精神,明确中央政策提出的背景与渊源。政策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党员干部要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恪守为官职业道德,提高自身抗腐能力,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关键词】政治红线  党员干部  意识  法规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守得住政治红线是党员干部为政为官的最基本要求。所谓政治红线,指的是党员干部在公务活动中,甚至在私人生活中,都应当时刻具备的一种内化了的、自觉的政治觉悟或政治意识,是他们清醒认识到的不得去触碰、违反或无视的刚性政治纪律或规章。它要求党员干部要明确自己的政治身份和社会角色,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民众。一旦党员干部没有守住政治红线,丧失了愧疚意识或犯错意识,那么他们就已经越过了政治红线,离政治麻痹、生活腐败也就不远了。今天的中国,党员干部仍然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政治觉悟上尤其如此,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党员干部要严守政规,廉洁奉公,秉公办事,无所偏袒

遵纪守法是为官为政的第一条政治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官首先要弄清权力的来源,明确做官应当为了谁、哪些是不可触碰的、哪些是义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要有规则意识。规则包括硬性和软性两个层面,都是对公共权力的约束与限制。好的制度是抑制权力异化的有效手段,它要求手中拥有权力的人遵守成文的法律和政令。法律和政令既是官员执法的政策文本和客观依据,也是监督、考察、制约官员行为的基本标准。一方面,政府官员是否严格执法,直接关系到政策实施的客观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官员掌握着公权,“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只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接受阳光的杀菌,才能保证权力的健康成长及为民服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为政为官的道德底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官之道源远流长,老百姓心中的“清官”形象不仅为为官之人树立了标杆,还对为官之道提出了道德层面的要求。例如,为官要有表率作用,“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为官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所谓“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为官要戒贪,一身正气,廉洁奉公,无愧于民,“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想当官”。为官要公正不阿,“罚不阿近,举不遗远”。

正确解读中央文件,不曲解中央精神,全面领会和贯彻中央精神

正确解读中央文件是为政为官的重要保障。中央政策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对全国所做的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布局,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正确理解、传达与落实中央政策是每一位官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然而在一些地区,中央政策在层层传达过程中,效力逐渐递减,以至于政策落实到地方时已经变了味。政策在传达与执行过程中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忽视质量把关,政策被地方选择性解读,象征性执行、机械性执行、扭曲性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误解了中央政策的原意,没有吃透、领会中央政策与讲话的精神实质,政策受益者不仅没有享受到中央政策的实惠,反而还可能心生抱怨。

因此,为政为官之人要深入领会中央政策的实质精神,明确中央政策提出的背景与渊源。政策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解读者要特别注意一项特定政策的服务群体,做到以民为本,而不是过多考虑自己的政绩。要时刻谨记中央和地方是一盘棋,步调一致,“不开小灶”,不搞地方保护主义,相互促进,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树立危机意识,多考虑自己公务活动或行政工作将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在公务工作中,即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或效果,党员干部仍然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头脑发热、草率决定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要考虑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置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做事既要果敢,又要细心;既要主动服务,又要明确事情原委。“通下情为急”,情为民所系,察民之所苦。身为领导干部,要心系地方的发展,时刻树立地方发展的危机意识,想方设法解决地方发展的困境。为官绝不能只为政绩工程,而是要了解群众需求、抓住地方发展的主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呈现的形式也不同。贫困地区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治理经验,结合地方优势,开辟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富裕地区要正确处理好人口与发展、效率与公平、维稳与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等问题,促进人民福祉的提升。

为政为官要正确处理好官、民和官、商间的关系,树立公共危机意识。公共危机爆发多与政府回应机制滞后相关联。当民众的不满情绪积压已久、找不到有效的表达渠道时,他们就会寻求制度外的利益表达渠道,而日益多样化的制度外参政方式通常难于把控。当个体利益的需求被渲染并挑动了社会大众敏感的政治神经细胞,而促发公民社会的道德共鸣却没有得到及时疏通时,就可能爆发地方公共危机。一旦公共危机爆发,公民话语将压倒官方主流话语,占据舆论的主导优势。公共危机治理重在预防,因此政府官员必须要时刻具备公共危机意识,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漠视群众的合法要求;要了解公共危机形成的过程,积极主动地与群众沟通,搭建官民互动的平台。

提高政治觉悟,注意自身言行;积极作为,主动担当

党员干部为政为官要有清醒的政治意识,既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又要管住自己的手脚。在一些重要问题和事务上,要小心谨慎,细致周到。同时,党员干部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誓死保守国家秘密,捍卫国家安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为政为官要有国家意识,在面对一些有损于国家尊严、国家形象、国家主权等的恶语时,为官者要及时站出来,坚决予以抵制和回击,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党员干部要明白政治是非,在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上不能有半点含糊,对社会上的不当言语及行为要及时批评指正并制止传播。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公共人的身份和立场,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公开场合要重礼节,说话要拿捏轻重、知道分寸,特别是在官民沟通无效时,绝不能口无遮拦、口出狂言。党员干部要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恪守为官职业道德,提高自身抗腐能力,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积极作为,努力工作,主动担责。为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坚决杜绝怠政、懒政现象。时下在高压的反腐之下,权力与资本交易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后,部分官员开始懈怠,寻求自保或缺少了工作的动力。一些官员打着政策的托辞,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不作为或少作为,以此规避不必要的麻烦,这使得老百姓的一些合法诉求难以得到及时处理。怠政、懒政是地方官员“下有对策”的一种表现,其危害绝不亚于腐败。官不谋其政,官位的设置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和意义,这只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滋养一批国家财富的蛀虫。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赋予绝不是政府官员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为了更好地促使政府官员服务于民。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领导干部“法律红线不能碰、底线不可越”》,人民网,2015年4月28日。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红线   党员   干部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