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强国梦

——孙中山的儒学观与传统道德继承论

作者:中山大学教授 李吉奎

我国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文化形成传统,与社会教育、道德行为、个人前途紧密结合,在独尊儒术的两千余年间,潜移默化,规范了世代国人的思想道德。传统文化的功能及其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近代以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儒士出身、笃信程朱理学、热心经世的带兵官,之所以能铲除洋不洋土不土的洪杨“拜上帝”会(拜上帝教),其宣之于众的口号,不是保卫大清王朝,而是保卫孔孟“圣教”。而今,孔子学院在国外开遍通都大邑,成为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孔子之为用,大矣哉!事实表明,任何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的人物,对于孔孟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或然或否,都是无法回避的,孙中山也不能例外。

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接受了完整的新式教育。据他自己说,十二岁毕经业,此说似不足信,但他早年受过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训练,却是无可怀疑的。从事革命活动,尤其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他的身边不乏饱学之士,这种环境,对加深他的国学修养,也是很有裨益的。不过,在1917年开展护法运动以前,孙中山为了从事反清、反袁,主要任务是进行组织、宣传与军事活动,奔走海内外,不遑启处,缺乏对传统文化探讨与表态的机会,他对传统文化的若干言论主要是表现在宣传上的偶尔涉及,难说有什么系统和深度,这也是环境使然。但到了他的晚年,情况则大不相同,形成了他独有的传统道德继承论;直至今日,这种理论仍足以令国人振聋发聩。

孙中山早年颇具民本思想。最早是体现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伦敦蒙难以后,1896年11月,他在复英国人翟理斯函中称,“生于晚世,目不得睹尧舜之风、先王之化,心伤鞑虏苛残,生民憔悴,遂甘赴汤火,不让当仁,纠合英雄,建旗倡义。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甦,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又称,足下昔游敝邦,潜心经史,当必能恍然于敝国古先圣贤王教化文明之盛也。至于他本人,“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故所学多驳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Darwinism)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浏览。……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华盛顿焉。”[1]从这些当时的言论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后,反对的是满清专制体制,即使这个反满是民主革命,也与传统文化的革命无关,民本思想与儒学思想仍在他头脑中发酵。二是至1896年底为止,孙中山并未在自己的政治术语中使用“革命”二字。那么,孙中山的反满活动,从何时开始被称为“革命”呢?我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发现彭泽周在《犬养毅与中山先生》一文中引录了1898年2月3日犬养致陆实信中,要求受信人关照流亡来日的孙文等人,谓“彼等亦广东革命党员”。这是日文资料中最早记载孙等为革命党的资料。同年5月11日,宫崎寅藏将《伦敦被难记》译成日文《清国革命领袖孙逸仙幽囚录》开始连载于《九州日报》。到1899年1月24日日本神奈县知事的报告中,日本官方正式区分孙逸仙派为革命派,康有为派为改革派。[2] 可见,从这时起,孙中山的反满事业,才被外界认可为革命事业。

孙中山无疑希望将自己的反满事业合理合法化。1901年春,美国记者林奇(G. Lynch)在采访孙中山之后写到,“孙逸仙乐意地谈及他最近组织的革命活动”。1903年12月13日,他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说中表示:“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甚望华侨赞助革命党。”又称,“首事革命者,如汤武之伐罪吊民,故今人称之为圣人。”孙中山指出孔子作《易经》系辞,称汤武革命顺乎天。1905年7月30日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孙中山提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在讨论中,有谓本会属秘密性质,不必明用革命二字者。再三讨论,确定为“中国同盟会”。[3]孙中山对革命二字情有独钟。1910年2月28日,他在旧金山一次演说中,针对在美华侨多有不解“革命”之义者,动以“革命”二字不美之名称,不敢闻问,指出,“革命者乃圣人之事业也。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此其证也。某英人博士曰:‘中国人数千年来惯受专制君主之制,其人民无参政权,无立法权,只有革命权’,‘中国人民遇有不善之政,则必以革命更易之。’由此观之,革命者乃神圣之事业,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4]

孔学名高,但孙中山在充分利用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事业作护符的同时,也指出孔孟天命之说为不足取。1908年9月15日,他在新加坡《中兴日报》撰文与《南洋总汇报》论战,内谓:“夫孔孟,古之圣人也,非今之科学家也。且当时科学犹未发明,孔孟所言有合于公理者,有不合于公理者。”哪些是不合于公理者呢,孙认为,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庶人不议”;孟子说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类似这些观点,均是不可取的,否则,就不必议政、救亡图存、革命了。[5] 孙中山从民主革命的全新视角对待孔孟学说,不但有力地抨击了保皇理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为后人区分传统儒家的菁华与糟粕树立了一个榜样。

孙中山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推翻封建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府,是他“不让当仁”的历史史命。在同盟会时期(按他自己的说法,可能更早一些),形成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理论。他在1923年1月说到,“余之谋中国革命,斯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6]平情而论,这种说法还是符合实际的。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